復旦大學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創新學院、集成芯片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周鵬-劉春森團隊,在半導體存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全球首顆二維-硅基混合架構閃存芯片。這一成果不僅刷新了存儲技術的速度極限,更實現了從實驗室創新到產業應用的跨越式發展。
存儲速度是當前集成電路領域的關鍵瓶頸。以大模型運行需求為例,存儲單元需每秒處理上億次操作,而現有技術難以滿足。傳統閃存雖能長期保存數據,但速度較芯片工作需求落后10萬倍以上;最快存儲器雖達納秒級,卻存在斷電數據丟失的缺陷。團隊自2018年起聚焦閃存提速難題,通過底層物理機制創新,構建全新理論框架,成功研制出速度達400皮秒的二維閃存器件“破曉”,較傳統技術提升100萬倍,相關成果已于今年4月發表于《自然》期刊。
突破性器件的產業化道路充滿挑戰。半導體晶體管從1947年誕生到1971年首顆CPU問世,歷經24年技術迭代。二維半導體材料厚度僅1-3個原子層,與百微米級硅基工藝存在物理兼容難題。研究團隊獨創“長纓”集成框架,采用分離制造、高密度互連技術,實現二維存儲電路與硅基電路的精準對接,芯片良率達94.3%,成功打通技術落地路徑。
這項創新具有顯著產業價值。非易失性存儲器市場規模達600億美元,其中閃存占據主導地位。二維-硅基混合架構芯片通過融合超快存儲與成熟工藝優勢,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提供高速可靠解決方案。研究團隊負責人透露,計劃用3-5年將芯片容量提升至百萬級,隨后推進產業化進程。
該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引發廣泛關注。論文原定10月30日上線,因研究價值突出獲《自然》編輯部提前發布邀請。團隊通過“破曉”“長纓”等命名,彰顯了推動中國半導體技術突破的決心。這項突破不僅為存儲技術開辟新方向,更通過架構創新縮短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周期,為全球存儲技術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