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名單通過直播公布時,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馬天瓊的手指因激動而微微顫抖。這位曾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的學者,第一時間向自己的導師——新晉諾獎得主Omar M.Yaghi教授發去了祝賀信息。在消息框里,她反復斟酌措辭,最終敲下“Many many congratulations!”的字樣,點擊發送的瞬間,仿佛又回到了與導師并肩工作的實驗室。
馬天瓊與Yaghi教授的緣分始于2015年。彼時,她還在蘭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王為教授課題組參與研究時,便與這位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領域的先驅者建立了課題合作。2019年,她赴伯克利分校開展博士后研究,正式成為Yaghi教授團隊的一員。在近五年的合作中,她不僅參與了新材料開發的前沿研究,更在導師身上看到了科學家的溫度與擔當。
“他總在郵件結尾寫‘Warmest regards’,就像實驗室的暖光燈。”馬天瓊回憶道。2023年,她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后,面對紛至沓來的祝賀,Yaghi教授卻對她說:“別只說自己幸運,你要說‘我是被祝福的’(You are blessed)。你的努力值得這份回報,你本就是該被祝福的人。”這句話如同一粒種子,在馬天瓊心中生根發芽。她目睹導師將MOFs材料從實驗室推向實際應用——從沙漠中提取飲用水,到吸附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每一項突破都印證著“科學改變生活”的承諾。
在馬天瓊的手機相冊里,保存著兩張特殊的合影。第一張拍攝于伯克利分校的實驗室,學生記者記錄下她與導師手持新材料的畫面:顯示屏上的晶體結構折射著光芒,Yaghi教授的眼中滿是欣慰。“他當時說,‘這是我們共同創造的未來’。”第二張照片則定格在2024年2月的一個清晨。馬天瓊即將前往南京大學任職,前夜已與導師電話道別。不料次日清晨7點,她收到短信:“若方便,8點前我在辦公室等你。”來不及洗漱的她沖進校園,在導師的辦公室里,兩人留下了最后的合影。“他總是這樣,把學生的事放在最前面。”
“科學需要激情,更需要溫度。”馬天瓊在朋友圈寫下這段話時,淚水打濕了手機屏幕。她翻出與導師的舊照,每一張都承載著故事:實驗室里爭論數據的深夜,學術會議上并肩而立的身影,還有分別時那個未及整理儀容的擁抱。這些片段交織成一幅畫卷,展現的不僅是一位諾獎得主的學術成就,更是一位師者如何用行動詮釋“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溫度”的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