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深處,一個顛覆傳統認知的發現正悄然揭開神秘面紗——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隊在距離地球約兩億光年的矮星系MaNGA 12772-12704中,首次捕捉到一顆“流浪”的中等質量黑洞。這個本應安居星系中心、依靠中心氣體“飽餐”的宇宙“巨獸”,竟偏離核心三千光年,在星系邊緣持續噴發能量流,宛如一座移動的“宇宙燈塔”。
長期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黑洞如同星系的“心臟”,穩居星系中心,通過吸積周圍物質不斷成長。然而,新發現的黑洞卻徹底打破了這一固有認知。研究團隊通過分析三十年間的巡天數據,發現該星系的射電信號異常偏移,且強度隨時間波動,與超新星遺跡的特征截然不同。經過對六千多個候選目標的層層篩選,最終通過甚長基線陣列望遠鏡觀測到其噴流和吸積特征,確認其質量約為太陽的幾十萬倍。
“它就像被點燃的燈塔,即使偏離中心仍在發光。”項目研究員劉媛琪用生動的比喻形容這一現象。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顆“流浪者”并未因遠離中心而“斷糧”,反而持續影響周圍氣體分布,甚至可能改變周邊恒星的誕生節奏。這種影響雖看似微弱,卻如同小區里漫步的貓,悄然改變著花壇中蟲群的生存環境。
理論上,矮星系因質量較小、引力較弱,在星系合并過程中可能將黑洞“踢”出中心區域。但此前,這一推測始終缺乏實證。此次發現不僅填補了理論空白,更揭示了黑洞成長的另一種可能——它們或許無需固守中心,也能通過“零散進食”積累質量。正如項目負責人安濤所言:“早期宇宙中的巨型黑洞,可能正是通過這種‘四處蹭飯’的方式逐漸壯大。”
這一發現還引發了對觀測策略的反思。過去,天文學家主要聚焦星系中心尋找黑洞,卻可能忽略了大量游蕩在邊緣的“隱形旅人”。隨著中國天眼等更大規模射電望遠鏡的投入使用,未來或許會發現更多此類“迷路者”,重新定義我們對黑洞分布與演化的認知。
從“宅居中心”到“浪跡天涯”,黑洞的生存方式遠比想象中復雜。它們的軌跡不僅改寫著宇宙的演化劇本,更提醒我們:在浩瀚的宇宙中,未知永遠比已知更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