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海寧,一場聚焦錢塘江生態與工程安全的科學考察活動有了新進展。2025錢塘江涌潮科考團隊在完成百余日連續觀測后,于近日舉行的成果發布會上公布了多項突破性發現。
這場覆蓋全流域的科考行動自今年6月啟動,百余名科研人員組成專項小組,對錢塘江涌潮動態、河口灘涂演變及海塘工程狀況展開系統性研究。其中,潮汐樹這一自然奇觀的成因機制成為重點攻關課題。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專家穆錦斌形象地解釋了潮汐樹的形成原理:"廣袤的灘涂為潮汐運動提供了基礎畫布,而潮汐漲落則如同靈動的畫筆。在周期性潮水沖刷下,灘涂表面逐漸勾勒出樹枝狀的獨特地貌。"研究證實,這種自然現象需要同時滿足大面積平坦灘涂和穩定潮汐動力兩個關鍵條件。
在工程安全領域,科考隊運用三維激光掃描、地質雷達等尖端設備,對始建于明清時期的古海塘展開"全身體檢"。通過構建數字化模型,共發現1603處表層隱患,并借助智能巡檢機器人深入探查,精準定位332處結構內部缺陷。
"我們建立了實時監測預警系統,能夠第一時間捕捉海塘沉降、裂縫等異常情況。"穆錦斌介紹說,科研團隊開發的智能診斷平臺已實現隱患定位與修復方案的同步生成,為千年海塘的維護提供科技支撐。
此次科考成果為錢塘江生態保護與防洪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通過對涌潮動力特征、景觀演變規律的量化分析,研究人員制定了分級保護方案,同時提出基于生態友好的海塘加固技術路線,推動水利設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