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歸屬塵埃落定,三位科學家因在量子計算領域的突破性貢獻共同獲獎。他們通過將量子力學原理引入宏觀尺度,為超導量子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石,這一成果被視為定義下一代計算技術的關鍵。
獲獎者中,谷歌科學家米歇爾·德沃雷與前同事約翰·馬丁尼斯,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艾米麗·克拉克組成核心團隊。他們的研究始于一個看似矛盾的設想:能否讓宏觀尺度的電路系統遵循量子世界的規則?傳統認知中,量子效應僅存在于原子或亞原子等微觀層面,但這一團隊通過實驗顛覆了這一觀念。
核心突破在于一種名為“約瑟夫森結”的元件。研究人員將其嵌入無電阻的超導電路中,構建出一種肉眼可見的芯片。實驗表明,這個宏觀物體竟開始表現出量子疊加、糾纏等特性,直接驗證了量子力學在宏觀尺度上的可行性。這一發現不僅挑戰了經典物理的邊界,更成為超導量子計算機技術的理論源頭。
以谷歌為例,其量子計算領域的里程碑均源于此。2019年,谷歌宣布實現“量子霸權”,即量子計算機在特定任務上超越傳統計算機;2024年發布的Willow量子芯片,則進一步提升了計算精度與穩定性。這些技術突破的根基,正是三位科學家在宏觀量子效應領域的早期研究。
目前,谷歌已擁有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其量子計算團隊的研究成果持續引領行業方向。此次獲獎不僅是對基礎科學價值的肯定,也標志著技術革命正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超導量子計算機的潛力已被多國納入戰略規劃,其在密碼破解、藥物研發、氣候模擬等領域的可能性,正引發全球科技界的深度關注。
隨著獎項公布,量子計算領域迎來新一輪討論熱潮。有學者指出,這一成果或將改變諾貝爾獎的評選風向,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的結合正成為重要趨勢。與此同時,日本及華人科學家群體在此次評選中未獲認可,也引發了關于科研方向與資源分配的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