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天眼”捕捉到一束神秘窄頻電磁信號的消息傳來時,正在喝水的李先生差點打翻杯子——這個畫面或許能代表許多人對宇宙未知信號的典型反應。這束與自然天體輻射特征迥異的信號,正引發科學界一場關于“技術痕跡”與“地球干擾”的激烈辯論。
北京師范大學某研究團隊在初步分析中指出,該信號的頻譜特征與自然天體輻射的寬頻信號存在顯著差異,其狹窄頻帶特征符合“技術痕跡”的理論模型。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隨即提出質疑,認為需要優先排查地面雷達、低軌衛星或5G基站等人工源的干擾可能性。這種學術分歧在射電天文領域并不罕見,卻讓公眾對“外星文明信號”的想象持續發酵。
在信號分析過程中,科學家特別關注1.42GHz附近的“水洞”頻段。這個由氫原子(21cm線)與羥基(18cm線)輻射重疊形成的頻率窗口,被視為尋找外星文明的“黃金頻道”——因為液態水是已知生命形式的必要條件。但劍橋大學天體生物學家指出,這種假設可能存在人類中心主義偏差:“如果某個文明使用中微子或引力波通信,我們現有的探測手段就像用漁網撈量子。”
為排除干擾,FAST團隊正采用機器學習算法對海量數據進行篩選。該算法能識別98%的已知干擾模式,但對新型人工源或未知自然現象的判別仍存在局限。有學者提出更具突破性的設想:在月球背面建設射電望遠鏡陣列,利用38萬公里的地月距離徹底屏蔽地球無線電污染。不過這項耗資數百億美元的計劃,目前僅停留在理論論證階段。
在磁星研究領域,科學家曾有過類似經歷。2020年,快速射電暴FRB 200428被證實來自銀河系內的磁星SGR 1935+2154,徹底推翻了此前關于外星飛船推進器的猜測。但本次信號的脈沖結構與磁星爆發存在本質差異,這給“自然解釋”留下了不確定空間。正如麻省理工學院 SETI 研究中心主任所言:“我們既不能排除外星技術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視地球自身的復雜性。”
這種科學上的謹慎與公眾的熱切期待形成鮮明對比。社交媒體上,“外星人問候”的詞條閱讀量已突破10億次,而學術期刊的預印本平臺則堆積著各種假設模型。當被問及是否希望信號來自外星文明時,FAST首席科學家表示:“作為科學家,我們更渴望找到確定答案。但作為人類,我必須承認,那個‘你好’的想象確實讓人心跳加速。”
目前,信號溯源工作仍在持續。團隊正與歐洲低頻陣列(LOFAR)和澳大利亞平方公里陣列(ASKAP)開展聯合觀測,試圖通過多頻段交叉驗證鎖定信號源。這場跨越國界的科學協作證明,在探索宇宙未知的道路上,人類終究是命運與共的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