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云棲大會現場,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吳泳銘的一場演講引發全球科技界震動。他以23分鐘演講宣告中國正式參與通用人工智能與超級智能的全球競爭,將中美科技博弈從應用層面向人類未來頂層設計推進。
“通用人工智能的浪潮不可阻擋,超級智能將徹底改變人類文明進程。”吳泳銘的斷言令會場沸騰。這種曾專屬于硅谷精英的未來敘事,首次由中國科技企業公開提出。研究機構指出,這是中國互聯網巨頭首次系統闡述超級智能發展路線,標志著中美AI競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西方長期存在的“中國AI重應用輕基礎”論調遭遇挑戰。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在社交媒體發文:“當阿里展示Qwen大模型家族時,所有人都應該重新審視中國在通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該模型家族已吸引全球開發者使用,部分性能指標直追國際頂尖水平。
阿里巴巴同步推出的多模態大模型成為技術圈焦點。這款能同時處理文本、圖像、視頻和語音的“全能模型”,被分析師稱為“向科幻級AI邁出的關鍵一步”。但更受關注的是其商業邏輯——通過開源策略構建AI生態,與自身云計算業務形成戰略協同。
資本市場迅速作出反應。演講當日阿里巴巴股價上漲6.2%,市值重回2500億美元區間。摩根士丹利分析報告指出,投資者將此視為中國AI產業崛起的信號,認為阿里巴巴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競爭格局。
美國政界對此反應強烈。白宮連夜發布備忘錄,強調“人工智能競賽關乎國家安全”。得克薩斯州參議員在國會聽證會上直言:“我們必須阻止中國在超級智能領域取得領先。”這種焦慮促使兩黨罕見達成共識,推動評估AI系統超級智能潛力的立法進程。
中美技術路線差異日益明顯。美國科技巨頭采取封閉式發展策略,OpenAI等企業嚴格限制模型訪問;而中國選擇開源道路,阿里巴巴已將多個大模型向全球開發者開放。這種差異背后是兩種商業思維:前者追求技術壟斷收益,后者試圖通過生態建設構建護城河。
技術倫理問題隨之浮出水面。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警告,當前AI系統在常識推理和復雜邏輯處理方面仍存在重大缺陷,距離真正的通用智能相差甚遠。歐盟人工智能委員會成員指出,全球尚未就超級智能的定義和監管框架達成共識,這可能引發不可控的技術風險。
這場競爭已超越企業層面,演變為兩種發展模式的較量。中國依托龐大的應用場景和制造業基礎,構建從芯片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美國則憑借基礎研究優勢和金融資本支持,試圖維持技術主導地位。兩種路徑的碰撞,正在重新定義21世紀的技術發展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