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的動物免疫與代謝創新團隊在豬病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破解了藍耳病病毒導致細菌繼發感染的分子機制,為全球養豬業面臨的這一難題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藍耳病作為養豬業頭號傳染病之一,其危害不僅在于病毒本身造成的直接損傷,更在于感染后極易引發細菌性繼發感染。臨床數據顯示,混合感染病例的死亡率較單一病毒感染高出3-5倍,每年給我國養豬業造成數十億元經濟損失。此前學界雖觀察到這一現象,但對病毒如何改變宿主細胞環境、協助細菌入侵的具體過程始終未明。
研究團隊通過單細胞測序、三維細胞成像等前沿技術,發現藍耳病病毒具有獨特的"入侵輔助"機制。病毒感染肺泡上皮細胞后,會特異性激活細胞骨架調節蛋白,促使細胞內微絲網絡重構形成立體支撐結構。這種結構變化不僅改變了細胞形態,更在細胞膜表面誘導產生大量黏附受體,相當于為細菌搭建了"分子登機通道"。
實驗證實,經過病毒改造的宿主細胞對肺炎鏈球菌、多殺性巴氏桿菌等常見病原菌的黏附能力提升10倍以上。研究團隊負責人形象地比喻:"病毒像精明的工程師,先改造細胞結構搭建腳手架,再增加受體數量鋪設引橋,最終為細菌入侵鋪就暢通無阻的道路。"
該發現為開發新型防控技術開辟了新路徑。基于病毒-宿主-細菌三者相互作用的關鍵節點,科研人員正在設計阻斷病毒骨架重構的特異性抑制劑,同時探索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降低細胞表面受體表達量。這些創新策略有望同時控制病毒復制和細菌入侵,實現"一箭雙雕"的防控效果。
國際權威期刊《細胞·宿主與微生物》審稿人評價,這項研究首次從細胞骨架動態重塑角度闡釋病毒輔助細菌入侵的完整鏈條,為開發廣譜性抗感染藥物提供了全新理論依據。隨著后續轉化研究的推進,養豬業有望迎來更高效的疾病防控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