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行業近期迎來業績披露高峰,億緯鋰能最新發布的三季度財報引發市場關注。這家以大圓柱電池技術為核心的企業,在營收規模持續擴張的同時,利潤表現卻呈現分化態勢。數據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50億元,同比增長32%,但歸母凈利潤僅28億元,同比下降11.7%,形成典型的"增收不增利"局面。
與行業龍頭寧德時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億緯鋰能雖在營收規模上保持增長,但利潤端承壓明顯。深入分析發現,管理費用激增成為主要拖累因素。今年前三季度管理費用達2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2.5億元大幅攀升。其中股權激勵費用攤銷接近10億元,海外基地建設帶來的管理成本增加亦不容忽視。馬來西亞儲能基地總投資87億元,匈牙利動力電池工廠進入設備調試階段,這些重大項目的前期投入直接推高了管理成本。
資本運作產生的相關費用同樣顯著。公司年中完成港股上市,僅顧問團隊費用就達數億元。疊加壞賬計提等因素,若剔除這些非常規支出,實際利潤可達36.7億元,同比增長18%。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利潤近15億元,同比增幅達51%,展現出較強的盈利修復能力。
研發策略調整成為市場關注的另一焦點。作為技術驅動型企業,億緯鋰能今年研發投入出現罕見下滑,連續三個季度呈現負增長。這種現象背后存在雙重動因:一方面,研發投入資本化比例提升帶動無形資產增長,前三季度僅增加1.7億元;另一方面,公司可能主動壓縮研發預算以緩解財務壓力。這種調整在鋰電池技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顯得尤為敏感,市場普遍關注其長期技術競爭力是否會受到影響。
產能擴張帶來的資金壓力持續累積。公司固定資產從2022年的109億元激增至314億元,在建工程仍保持百億規模。根據規劃,2025年產能將達210GWh,2027年進一步擴張至328GWh。這種激進擴張策略直接推高資產負債率至64%,有息負債創下218億元歷史新高。雖然短期償債壓力可控,但長期財務成本上升已成必然趨勢。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億緯鋰能堅持差異化競爭策略。作為國內首家量產大圓柱電池的企業,公司在該領域已建立明顯優勢。截至上半年,搭載其大圓柱電池的車輛超過6萬臺,出貨量位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二。這種技術優勢直接轉化為市場突破,近期獲得海博思創50GWh電芯采購訂單,金額約200億元,成功從寧德時代手中奪取市場份額。
產品結構優化帶來顯著成效。動力電池前三季度出貨量34.59GWh,同比增長66.98%;儲能電池出貨量48.41GWh,同比增長35.51%。特別是在儲能領域,公司已穩居行業第二把交椅,與龍頭企業的差距逐步縮小。技術迭代方面,2022年推出的560Ah電芯于2024年升級至628Ah,成為全球首個量產600Ah+電芯的企業,技術領先優勢得到鞏固。
海外市場拓展仍存提升空間。上半年境外營收不足70億元,與行業地位不相匹配。公司正通過港股上市籌集資金,計劃加速海外產能建設。當前16%的毛利率水平顯著低于行業龍頭,但隨著規模效應顯現和技術優勢轉化,成本下降空間值得期待。特別是在大圓柱電池領域形成的專利壁壘和技術積累,或將成為其突破市場格局的關鍵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