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科學領域,電子缺陷工程正成為優化材料性能、開發新型功能材料的關鍵技術。這項技術通過人為引入或調控材料內部的電子缺陷,如空位、間隙原子及替代原子等,改變材料的能帶結構、電荷分布和電子態密度,進而提升其導電性、光學性質及催化活性,在電催化、能源存儲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
以層狀雙氫氧化物(LDHs)為例,其催化性能常因活性位點不足而受限。研究人員發現,金屬空位可產生大量不飽和配位位點和高能懸掛鍵,顯著增強活性金屬位點對析氧反應(OER)的活性。例如,引入M2?空位能減少晶格變形,降低電化學過程中活性金屬的不可逆流失,提升整體穩定性;而M3?空位則通過電子調控效應促進金屬位點的動態重建,增強催化活性。當兩種空位共存時,材料可同時實現高活性與高穩定性。
氧空位是另一類關鍵缺陷。通過引入氧空位,可增加電催化劑表面活性位點的占有率,提升氫氧根離子吸附能力,并改變含氧中間產物的吸附自由能。例如,在高熵層狀雙氫氧化物中,金單原子與氧空位的協同作用顯著增強了晶格氧缺陷對LOM(晶格氧氧化機制)的促進作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分析顯示,金原子摻入后,O 1s特征峰向高結合能移動,表明金屬氧化物共價性減弱,同時氧空位的存在促進了電子從金屬氧化物向氧的轉移,推動LOM的形成。
雜原子摻雜是調控LDHs性能的另一重要手段。雜原子可分為內在缺陷(如晶格空位)和外在缺陷(如外來元素摻雜)。在LDHs中,雜原子摻雜通常伴隨空位形成,源于載體與摻雜物質原子尺寸的差異。例如,在NiFeW-LDH中,鎢(W)的摻入不僅調整了材料的電子結構,還通過形成空位優化了催化活性。這種“缺陷-摻雜”協同效應為高性能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精確表征電子缺陷是理解其作用機制的前提。高分辨電子顯微技術(如HAADF-STEM)可通過原子序數對比成像,直接觀察金屬原子缺失區域。例如,在Fe-doped NiCo-LDH中,該技術清晰識別了金屬空位的分布,為缺陷調控提供了直觀依據。然而,該技術對樣品選擇性高,且難以檢測氧空位。X射線吸收譜(XAS)則通過分析鍵長、價態和配位環境,揭示缺陷對材料微觀結構的影響。例如,EXAFS分析顯示,NiFe-LDH中Fe–O和Fe–M的配位數顯著低于理論值,表明金屬和氧空位的存在。電子順磁共振(EPR)技術則通過檢測未配對電子信號,成為表征氧空位的利器。例如,在NiFe-LDH/FeOOH催化劑中,氧空位在g=2.0處產生特征峰,其強度與氧空位濃度正相關。
電子缺陷工程正推動材料科學向更精準、更智能的方向發展。通過結合先進表征技術與原子級制造工藝,研究者可實現對缺陷類型、濃度和空間分布的精確操控,甚至構建動態響應的“智能”缺陷。這一技術不僅為突破當前材料在能量轉換效率與穩定性方面的瓶頸提供了可能,更為下一代高性能催化材料和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奠定了核心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