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國家載人航天任務設計標識的征程中,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一群師生再次書寫了精彩篇章。繼神舟十七號之后,他們又一次肩負起重大使命,為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精心打造標識。
時間回溯到2024年11月,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一間工作室里燈火通明,常常亮至凌晨。2024級設計學研究生董恬率先提交了自己的設計初稿。這份初稿充滿了強烈的動態線條與傾斜構圖,試圖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展現航天的速度與激情。然而,指導老師顧欣提出了一個別具一格的建議:能否轉換視角,不從地球仰望飛船,而是從太空回望,透過一名航天員的頭盔面窗去窺探宇宙的奧秘?
這個建議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團隊前行的道路。在反復的打磨與探討中,靈感逐漸匯聚成型。團隊決定以航天員頭盔作為標識的核心視覺元素,將以往常見的飛船、火箭等元素置于次要位置。通過頭盔面窗的反射,巧妙地呈現神舟二十一號與空間站對接的精彩瞬間。這一視角的轉變,讓標識不再是單純的技術象征,而是充滿了人類情感的溫暖目光。
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顧欣表示,此次創作的核心出發點是從人的視角出發。以往的發射任務標識,往往直接展現太空中的形象。但此次通過宇航員頭盔反射的角度來呈現,更能凸顯航天事業乃至國家成就背后人的力量。這一獨特的設計理念,最終得到了官方和社會投票的認可,成功成為此次發射任務的標志。
在構圖方面,設計團隊也經歷了多次重大調整。最初的草圖著重強調動感和結構細節,頭盔呈現出傾斜的姿態。但在多輪深入討論后,團隊決定采用軸對稱布局,使視覺重心垂直居中。標識自上而下依次排列任務年份“2025”、對接組合體、地球輪廓與任務編號“21”,營造出莊重穩定的儀式感。環繞頭盔的雙圓環設計獨具匠心,既仿佛古代天文儀,又象征著軌道運行,其交匯點恰好落在祖國大地上,寓意著使命與家國緊密相連、同頻共振。
色彩系統的優化同樣至關重要。外圈采用國旗的紅黃配色,鮮明地象征著國家榮譽;內圈深藍則代表著浩瀚無垠的宇宙;白色的飛船與空間站在璀璨星光中精準對接,下方藍白相間的地球倒映在頭盔之中,任務編號“21”以明黃色點綴其中,進一步強化了標識的識別度。整個設計摒棄了復雜的漸變效果,轉向高辨識度的平面化表達,確保在不同媒介上都能清晰、準確地傳播。
經過不懈努力,2025年初,設計方案最終定稿。這一成果不僅彰顯了四川美術學院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深厚實力,更標志著藝術設計正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工程。從這一小小的標識出發,仿佛能看到設計師們心中的星辰大海正逐漸展開壯麗畫卷,邁向浩瀚的深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