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AI)技術正以迅猛之勢席卷全球,高端芯片作為支撐大模型發展的關鍵算力底座,已成為各國科技競爭的核心焦點。如何將前沿算力轉化為推動各行業創新的實際動能,成為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同面臨的課題。近日,由國內芯片企業壁仞科技主辦的第二屆“飛翔杯”AI應用創新挑戰賽引發行業廣泛關注,這場賽事不僅展示了國產算力的技術突破,更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模式,為AI人才培養與產業生態建設提供了新范本。
作為賽事主辦方,壁仞科技在首屆GPU編程挑戰賽成功舉辦的基礎上,對第二屆賽事進行了全面升級。賽題范圍從單一GPU領域擴展至AI應用全場景,覆蓋智慧政務、醫療健康、教育科技、金融法律等八大重點行業,并新增AI4S(AI for Science)、智慧醫療、實訓項目三大揭榜賽道。參賽對象也從高校學生擴展至企業開發者、科研團隊及個人創客,形成更廣泛的創新生態。賽事依托壁仞科技自主研發的高性能算力資源與BIRENSUPA?軟件開發平臺,支持開發者使用DeepSeek、Qwen等國產大模型,顯著提升了AI應用的構建效率與響應速度。
在決賽階段,16支隊伍(8支高校隊伍與8支行業隊伍)脫穎而出。高校組一等獎項目“萬物靈”AI語音交互引擎團隊負責人姜昊表示,壁仞科技提供的算力支持與端側部署能力,使其團隊在國產算力平臺上快速實現了從實驗室到商業落地的閉環。另一高校組二等獎項目“語繪芯圖”負責人王暄則強調,項目通過緊扣先進制造賽道,將產業需求與算力資源深度結合,解決了數字集成電路設計中的自動化痛點。行業組一等獎項目“音潮AI大模型”團隊負責人姜濤指出,國產GPU的性能與成本優勢,為國內音樂創作模型的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撐。
賽事期間,壁仞科技與浙江大學聯合啟動的“百校支持計劃”成為另一大亮點。該計劃旨在將“通識課程、AI平臺、能力中心、算力底座”四位一體解決方案推廣至全國高校,助力構建AI通識教育基礎設施。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李駿翔教授透露,目前全國已有超百所高校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覆蓋理工、人文、藝術等多學科。通過與壁仞科技的合作,高校將獲得從教學內容到實訓平臺的全方位支持,加速培養跨學科AI人才。
行業專家對賽事的生態價值給予高度評價。浙江大學科研負責人朱小軍教授指出,賽事為高校提供了接觸國產芯片的實踐平臺,學生可通過開發AI應用深入理解芯片性能,科研人員也能據此調整研究方向,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上海市計算機行業協會秘書長裘維東則對參賽者提出三點期望:聚焦真實需求、堅持自主創新、加強開放協作,共同拓展國產AI生態邊界。
壁仞科技執行董事長在賽事致辭中強調,“硬核科技需以創新破局,產業未來必靠人才筑基”。自成立以來,該公司通過技術挑戰賽、高校聯合實驗室、產學研合作等多種形式,持續構建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人才生態鏈。此次賽事與“百校支持計劃”的落地,進一步印證了其以人才為核心的戰略布局。
作為國內AI芯片領域的領軍企業,壁仞科技不僅專注于通用計算體系與軟硬件平臺的研發,更將人才視為產業發展的關鍵資源。通過開放國產算力資源、提供工程師指導、推動產學研協同,該公司正為國內AI產業注入持續創新動能。其探索模式也為高新科技企業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呼吁更多國產芯片企業加入,共同構建開放共榮的產業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