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行業迎來一項突破性進展——中國科研團隊通過茶葉提取物成功修復廢舊鋰離子電池,使其性能接近全新水平。這項由合肥、深圳、蘇州三地研究人員聯合完成的研究,為解決廢舊電池回收難題提供了創新方案。
傳統廢舊鋰離子電池處理面臨兩大困境:以磷酸鐵鋰(LiFePO)為陰極的主流電池幾乎不含貴金屬,導致回收經濟性差;現有技術僅能提取原材料,無法直接修復成可用電極。研究團隊通過分子級修復技術,首次實現了廢舊電池的"再生"而非簡單拆解。
核心突破在于利用茶葉中的多酚化合物作為電子供體。這種天然物質能精準還原電池陰極中失效的鐵離子,同時修復晶體結構缺陷。研究人員創造性地添加鋁和磷酸鹽混合物,在受損的碳保護層表面形成新的導電層,重建了離子傳輸通道。實驗數據顯示,修復后的電池經過400次充放電循環后,容量保持率仍超過90%。
該技術具有顯著優勢:相比傳統回收工藝,直接再生法可減少70%的能源消耗;修復后的電池性能與新品差異不足5%,完全滿足電動汽車使用需求;整個過程不產生有害廢棄物,符合綠色制造標準。研究團隊已著手開發配套的自動化修復設備。
目前研究團隊正與多家電池企業合作,計劃在兩年內建成首條中試生產線。該技術若實現規模化應用,每年可減少數百萬噸廢舊電池填埋,同時降低新能源汽車生產成本約15%。研究人員表示,后續將優化修復工藝,探索其在三元鋰、鈷酸鋰等電池體系中的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