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OpenAI、高通、華為、阿里等科技行業領軍企業紛紛圍繞端側AI與算力發展趨勢發表見解。在此背景下,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千里科技董事長印奇結合自身在AI領域的深耕經驗,以汽車場景為突破口,分享了他對AI與算力產業融合的獨到判斷。
從2011年創立曠視科技到如今掌舵千里科技,印奇始終強調“軟硬協同”的戰略價值。他引用行業觀點指出:“真正優秀的軟件必須與硬件深度結合。”基于這一理念,他判斷隨著AI技術與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整個行業正迎來歷史性轉折點。2025年上半年,千里科技已將AI技術全面滲透至硬件領域,推出面向L2+級別的千里智駕1.0系統,并與生態伙伴聯合開發智能座艙Agent OS系統,標志著智駕技術進入AI大模型驅動的新階段。
在印奇看來,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的協同發展至關重要。他預測,大模型在智艙領域的應用前景將遠超現有認知,其提升用戶體驗的價值不亞于智能駕駛本身。同時他強調:“缺乏優質座艙交互的智駕系統,永遠無法成為真正可信的解決方案。”基于這一判斷,千里科技制定了明確目標:2026年年中發布L4級別智駕方案;與吉利合作研發Robotaxi專用硬件;聯合出行服務商搭建運營平臺;未來18個月內在全球10座城市落地規模化Robotaxi服務,并在單一城市部署超1000輛運營車輛,以此跨越商業化門檻。
作為AI端側落地的核心場景,智能駕駛與座艙對算力的需求持續攀升。印奇透露,當前車載智駕模型與OpenAI 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存在數量級差異——主流車載模型規模約10B參數,而大語言模型達100-1000B參數。他指出,未來智能輔助駕駛的突破口在于將多模態大模型、強化學習等前沿技術引入車載領域,這將釋放巨大市場潛力。
然而,這一轉型面臨雙重挑戰:算力瓶頸與數據壁壘。印奇分析稱,盡管車端算力已達800Tops甚至1000Tops,但與云端算力相比仍有巨大差距。他預測,車端算力提升與多模態大模型端側應用將成為確定性趨勢,尤其在智能座艙場景中,大模型將直接重塑人機交互體驗。
針對行業熱議的芯片問題,印奇提出不同視角。他認為,當前市場對AI芯片的關注存在過度傾向。相較于傳統CPU/GPU,AI芯片設計復雜度更低,這解釋了為何行業內涌現眾多芯片體系。但他強調,芯片產業的終極目標不是追求技術迭代,而是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以汽車行業為例,即便車企年銷量達百萬輛,芯片需求量仍遠低于消費電子領域。他直言:“芯片行業若無法實現年出貨量超一億顆,就難以支撐持續創新。”
面對部分企業自研芯片、構建超算集群的趨勢,印奇表示千里科技將保持開放策略。他透露,公司既會采用市場優質芯片,也會與戰略伙伴聯合定制解決方案,但暫無自研芯片計劃。這種“應用導向”的芯片策略,折射出其對產業生態的深刻理解——在AI與汽車融合的浪潮中,技術整合能力或許比單點突破更具戰略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