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大銅礦突發停產事件,令本就緊張的國際銅市供給形勢進一步惡化。美國礦業巨頭自由港麥克莫蘭公司位于印尼的銅礦因泥漿潰涌事故被迫暫停生產,初步評估顯示,該事件導致公司第三季度銅和黃金銷售指引分別下調4%和6%,2026年產量預計較此前估算驟降35%,且礦區恢復至事故前生產水平需等到2027年。這一意外被高盛分析師定義為“黑天鵝”事件,預計未來12至15個月內將造成50萬噸銅供應缺口,直接推升銅價上漲預期。
受供給端沖擊影響,國內期貨市場迅速反應。9月25日,滬銅主力合約2511收盤價報82710元/噸,單日漲幅達3.40%;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價在隔夜上漲3%后繼續走高,盤中一度逼近10500美元/噸。資金流向方面,當日滬銅期貨市場涌入77億元資金,成交量顯著放大,同時含銅量較高的有色金屬ETF基金(516650)近9個交易日份額增加4.62億份,近10億元資金入場布局。A股有色板塊同步走強,北方銅業、洛陽鉬業盤中雙雙漲停,顯示市場對銅價后市的樂觀預期。
從供需基本面看,礦端原料緊張已成為制約精銅產量的關鍵因素。一德期貨分析師王偉偉指出,印尼銅礦產量調整將加劇銅精礦供需矛盾,預計2024年四季度至2026年,受原料不足影響,精銅產量增速將明顯放緩。中信證券分析師拜俊飛進一步預測,2024至2027年全球主要銅企產量增量僅約50萬噸,不足2021至2024年增量的三分之一,且增量將集中于中資企業。
國內銅冶煉行業正通過反“內卷”行動改善市場環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銅業分會近期明確表態,反對行業因過度競爭導致的銅精礦加工費持續低位。據上海有色網數據,當前中國進口周度精礦加工費已跌至負40美元/噸。天風證券分析師劉奕町認為,通過優化礦冶產能匹配,具備冶煉成本優勢的企業盈利能力將顯著提升,行業整體運行效率有望改善。
需求端同樣呈現強勁增長態勢。隨著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數據中心服務器集群對銅的消耗量急劇上升。研究機構BloombergNEF數據顯示,未來十年全球數據中心銅需求將超過430萬噸,接近全球最大銅供應國智利一年的產量。美國已將銅列為戰略資源,凸顯其在科技產業中的核心地位。
國際資本對銅市的看漲情緒持續升溫。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數據顯示,截至9月16日,對沖基金在紐約COMEX銅期貨上的凈多頭頭寸已連續6周大幅增加,從8月5日當周的18032份合約增至42612份合約,顯示市場對銅價上行空間的強烈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