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洛琳·盧格教授(中)與她的兩位博士學生在畢業典禮上的合影
“很多人以為,成為科學家需要‘天賦’,但對我來說,科研的起點是‘好奇’。11歲那年,我對著顯微鏡里的洋蔥表皮細胞發呆。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小世界,突然讓我明白‘科學’不是課本上的死知識。”今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生物化學講席教授卡洛琳·盧格接受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專訪時,圍繞青年科研人才培養、搭建青年科研人才交流平臺等話題,分享了她的觀察與思考,語言幽默風趣。卡洛琳·盧格以對核小體的原子結構研究被廣泛認可,該項研究為揭示染色質、基因調控和表觀遺傳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并因此獲得2023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生命科學或醫學獎”,今年她將來上海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一次顯微鏡下的洋蔥皮觀察
開啟科學啟蒙和好奇心
當記者問及何時決心鉆研生物化學方向時,卡洛琳·盧格說,“我從小就對生物感興趣,我算一個特例。當我的朋友還沒想明白自己今后做什么的時候,我就明確了大學學微生物學,這是當時最接近于生物化學的專業。”
卡洛琳·盧格的科研啟蒙,始于童年的園藝愛好。她告訴記者,她喜歡種種子、看樹木生長,為了搞懂植物如何長大,會蹲在花園里記觀察筆記。11歲收到顯微鏡后,她更是把蝴蝶翅膀、樹葉碎片都放在顯微鏡的鏡頭下。“當看到洋蔥皮細胞排成整齊的隊列時,我突然意識到,原來世界還有這么多看不見的規律,我想把它們找出來。”
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正是卡洛琳·盧格眼中科學思維的核心。但她也說過,自己在大學時曾陷入過認知誤區。因為家里有物理學家,她曾經總覺得,“生物化學和牛頓定律一樣,課本上的都是百年不變的真理。直到我進實驗室做研究,才發現原來很多問題還沒答案,科研不是背結論,而是找答案。”
“一切成就都需要努力,為找到答案,我和同伴共同在低溫實驗室、同步輻射設施以及計算機前度過了無數個周期。”自20世紀70年代起,卡洛琳·盧格和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名譽課題組負責人丹妮拉·羅茲以及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大分子晶體學名譽教授蒂莫西·J·里士滿便開啟了一場長達二十余年的科研接力。他們逐步揭示了染色體基礎單元核小體的細節,并發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
“現在我教學生,第一件事就是讓他們‘懷疑課本’。”卡洛琳·盧格分享自己的教學方法,她會讓學生重復經典實驗,再對比自己的結果和課本差異,“比如同樣是觀察細胞,有人會發現‘某個步驟能讓細胞更清晰’,這就是屬于他們的新發現。科學思維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觀察—提問—驗證’中練出來的。”
一場論壇的“意外驚喜”
年輕人的熱情比成果更動人
“2023年來中國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我原本以為會見到資深學者,結果被滿場年輕人的活力‘撞’了一下。”卡洛琳·盧格笑著回憶,論壇現場,她被一群中國學生圍著提問,從分子機制研究難點聊到女性科研者職業規劃,有人甚至帶著自己的實驗筆記來交流,那份對科學的純粹熱愛,讓她至今印象深刻。在她看來,這場論壇的價值遠不止學術交流,它讓不同領域的人打破壁壘,她曾在茶歇時和化學家探討實驗方法,也和中國企業家聊過科研成果如何落地。“更重要的是,它給了年輕人站在臺前的機會。”
“我和中國的碩士畢業生已經共事了25年以上。”卡洛琳·盧格談道,近年來,她越發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學生的變化。過去,他們總是不愿意挑戰她、質疑她,但“最近這些年,我的學生更愿意去表達了。”2023年,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中,她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這點,“參會的學生非常愿意提問和表達自己的想法。”
科學對話的傳承,從來不是聽前輩單向輸出,而是讓年輕人帶著好奇心參與進來。卡洛琳·盧格說,“當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科學少年和青年科研者敢主動和頂尖學者爭論、敢分享自己的想法時,科學思維的種子就已經發芽了。如果能多一些跨地域的宣傳,會有更多人受益。”
一些給青年科研者的建議
別怕“不完美”,更要敢“爭權益”
“曾經有人說你不夠聰明,做不了科研。也有人勸我說,找個穩定的工作,別折騰。”聊到青年科研者的困境,卡洛琳·盧格特別坦誠。她說,自己年輕時曾因“女性身份”被質疑,但她沒放棄。“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好,這就夠了。”
如今看到中國年輕女性在STEM領域,包括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領域的努力,卡洛琳·盧格充滿欣慰。“我聽說有人覺得‘女孩子不適合深入科研’,這完全是偏見。但我也理解,很多年輕女性會因為不自信而放棄。比如在團隊里不敢提想法,發表論文時不敢爭取署名權。”
對此,卡洛琳·盧格給出兩個實用建議。是接受不完美。“科研不會一帆風順,實驗失敗、論文被拒都是常事,別因為一次挫折就否定自己。”其次,要學會爭取。“如果你的實驗對論文很重要,就要勇敢和團隊溝通,‘我應該得到相應的署名’。科學需要邏輯,也需要底氣。”
今年,卡洛琳·盧格已經計劃好再次來上海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我想再看看那些充滿熱情的年輕人,也想和我的中國學生們見見面。他們現在有些已經成了教授,這比我自己拿獎還開心。”她笑著說,“科學的意義,就是把火種傳下去。我相信,只要年輕人保持好奇、敢闖敢試,未來一定會有更多從中國走向世界的科研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