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教育服務專題展區,一場關于“AI教育+”的實踐變革正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現。北京首鋼園展廳內,超過50家境內外教育科技企業用互動裝置重構了傳統教育場景——AI技術不再是后臺算法,而是化作可觸摸的教學工具,與參觀者展開實時對話。
![]()
“教育展廳已突破物理邊界,成為全民參與的實踐課堂。”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在現場觀察指出,技術提供方、內容開發者、教育機構與資本方首次在同一個空間完成閉環驗證。觀眾掃碼即可進入“AI家庭健身房”完成體能測評,或通過“未來教室”系統生成個性化學習報告,所有交互數據實時上傳云端,形成動態學習檔案。
猿力科技展臺的“海豚AI學”成為焦點。這款基于自研教育大模型的應用,將四年級語文作文課轉化為交互式劇本殺。當動畫引導拆解“我的奇思妙想”題目后,AI伙伴“小黑”通過連續追問:“是否因遲到想過發明任意門?”“門把手該設計成什么形狀?”將生活片段轉化為寫作素材。清北教研團隊開發的語文教育大模型,通過“目標導向對話任務”切割教學節點,使閱讀《昆蟲記》時觸發“屎殼郎推銷糞球”的創意討論,寫作訓練則要求將流水賬改寫為電影分鏡腳本。
“我們拒絕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構建思維腳手架。”項目負責人演示時強調,系統通過實時語音交互訓練精準表達,用場景化討論強化細節觀察力,借蘇格拉底式對話培養批判思維。截至2025年9月,該平臺已覆蓋語文、數學、物理、英語四科,服務超百萬家庭,其核心邏輯在于“讓AI退居輔助位,學生主導知識建構”。
![]()
隔壁科大訊飛展臺則將人工智能通識課設計成“創意游樂場”。學生語音輸入“火星建筑師”后,系統3秒生成艙外航天服證件照;描述“葉綠素公寓”時,AIGC即時繪制生態建筑概念圖。該課程嚴格依據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及北京市地方課程綱要開發,已在海淀、懷柔等區試點。教師通過后臺調用“大模型問答”“文生圖”等模塊,將原本需要Python編程的AI實驗簡化為10分鐘互動游戲。
“教師角色從技術操作者轉變為思維引導者。”科大訊飛負責人現場算了一筆時間賬:傳統備課需掌握編程與算力調度,現在拖拽實驗模板即可開展教學,使課堂重心轉向“為何這樣設計”而非“如何實現技術”。這種轉變與政策推進密切相關——今年5月教育部發布指南后,北京市6月即出臺地方綱要,9月服貿會便涌現出智慧校園解決方案、語文大模型等落地成果。
在這場教育變革中,學習行為正突破時空限制。當北京市教委展示的智慧校園系統與家庭學習終端數據互通,當大模型從教案編寫滲透到作業批改,教育已演變為持續進化的生態體系。正如現場觀眾體驗所示:推開一扇展廳的門,踏入的不僅是新技術展示區,更是一個關于未來學習的無限可能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