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鎮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搜狐創始人張朝陽就人工智能發展、企業戰略選擇及互聯網行業趨勢發表了獨到見解。這位兼具物理學博士背景的互聯網企業家,以嚴謹的邏輯和務實的態度,為行業提供了不同于主流敘事的思考框架。
面對席卷全球的AI浪潮,張朝陽提出"工具論"觀點。他認為企業應將AI定位為提升效率的輔助手段,而非盲目追逐的戰略核心。"當所有人都在討論大模型參數時,搜狐選擇回歸社交本質。"他指出,中國互聯網憑借14億用戶規模形成的算法優勢,已在推薦系統等領域取得領先,但AI基礎設施的全面投入并非當前最優解。
在企業經營層面,張朝陽強調現金流管理的重要性。他以物理學家的精確性比喻:"企業不能像高能粒子對撞實驗那樣持續消耗能量,必須建立可持續的能量供給系統。"這種務實風格體現在搜狐的戰略選擇上——當行業熱衷于大模型軍備競賽時,搜狐明確表示暫不涉足基礎層開發。
關于互聯網形態演變,張朝陽梳理了清晰的演進脈絡:從PC時代的門戶網站,到移動端的搜索與信息流,再到社交平臺的崛起,直至當前AI生成內容階段。他特別指出,5G技術帶來的帶寬革命,使視頻和直播成為新的內容載體,但核心始終是"人"的連接。
在AI與人類的關系認知上,張朝陽提出"磚塊理論"。他將傳統搜索引擎比作預制房,AI則像可自由組合的智能磚塊,但建造知識大廈仍需人類的設計藍圖。"AI讓每個人成為知道分子,但真正的理解需要人腦的深度思考。"他以物理教學為例,強調知識存儲與邏輯推導的不可替代性。
針對AI倫理挑戰,張朝陽預警三大風險:深度偽造帶來的誹謗危機、AI換臉引發的勒索威脅,以及個人隱私的全面侵蝕。他回顧互聯網早期版權博弈史,認為解決AI時代亂象"沒有捷徑,只能通過具體案例推動法律完善,在動態博弈中形成共識"。
搜狐當前的產品布局凸顯"人本主義"特色。其"關注流"產品通過強化創作者與用戶的直接連接,構建基于人際關系的分發網絡。張朝陽解釋:"我們更關心內容來自誰,而非內容本身。"這種策略在視頻領域表現為美劇戰略重啟和長短劇結合的內容生態建設。
在知識傳播領域,張朝陽持續四年的物理直播實踐具有象征意義。這既是對人類思維獨特性的堅守,也是對AI局限性的現實回應。他觀察到,AI在幽默感等情感維度存在明顯短板,"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人類的創意火花和情感共鳴能力"。
關于行業趨勢,張朝陽認為電子商務和社交領域仍存在巨大創新空間。他特別指出視頻自媒體時代的特征:"用戶從消費內容轉向追隨創作者,這種信任關系的建立是算法無法替代的。"搜狐試圖通過"真人關系平臺"的定位,在算法主導的行業中開辟差異化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