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近日在細雨中拉開帷幕,與會者通過議題研討和行業分享,試圖在快速變革的科技浪潮中尋找方向。首日活動中,“六小龍烏鎮對話”成為焦點,深度求索、宇樹科技、強腦科技、群核科技、云深處科技和游戲科學六家企業代表,圍繞具身智能、腦機接口、空間智能等前沿領域展開討論。這些企業均依托互聯網十年間積累的技術與數據,在AI時代開辟出新的探索路徑。
群核科技聯合創始人黃曉煌回憶,十年前他在英偉達從事硬件研發時,這份工作曾被視為“邊緣領域”。而今,以英偉達為代表的硬件企業因AI需求爆發成為行業核心。他指出,中國互聯網龐大的用戶基數和數據積累,為AI發展提供了關鍵燃料,“OpenAI等公司的崛起,本質上也是基于互聯網開放數據的支撐”。這種轉變印證了中國互聯網從流量時代向技術縱深演進的軌跡。
技術迭代的速度讓從業者感慨萬千。云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以機器狗研發為例:2015年,早期產品需依賴鋼絲繩輔助站立;2018年,第四代產品實現自主站立,但仍面臨磨損與發熱問題;如今,機器人已能穩定應用于工業場景。他戲稱:“過去我們專注‘做狗’,現在終于能‘做人’了。”這種跨越背后,是傳感器精度、算法效率與材料科學的綜合突破。
游戲科學創始人馮驥則從文化市場切入分析。他援引2016年數據指出,當時全球最大PC游戲平臺中,簡體中文用戶占比超三分之一,而同年中國本土電影票房登頂全球,這些現象讓他看到文化產品“本土化+高品質”的潛力。他透露,近期調研顯示,全球最盈利的十款游戲中,四款由中國團隊開發,三款由中國資本參與,“中國游戲產業已是全球最大市場,我們只是這片海洋中的一朵浪花”。《黑神話·悟空》的爆紅,某種程度上解除了部分玩家對游戲的“羞恥感”,但這背后是十年間中國游戲用戶規模與市場容量的雙重支撐。
對于技術未來,六家企業掌舵者普遍持樂觀態度。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認為,具身智能領域正從科幻走向現實,未來三年或將迎來爆發期。他坦言,當前機器人行業面臨數據標準缺失的挑戰——例如攝像頭安裝位置全球無統一方案,模型訓練與數據篩選仍處探索階段。但他堅信,具身智能通用模型本質上是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路徑,“我們離夢想比核聚變或火星探索更近”。
深度求索資深研究員陳德里則從社會影響角度提出警示。他預測,3至5年內AI尚無法獨立完成復雜任務,但5至10年后將取代部分崗位,科技企業需扮演“吹哨人”角色;10至20年內,AI可能引發就業市場結構性變革,社會秩序面臨重構壓力。他強調,此次AI革命與工業革命的本質區別在于,工具的創造者可能不再是“最智慧主體”,“人類或將從工作中徹底解放,但新職業未必能及時填補空缺”。
腦機接口領域同樣充滿想象空間。強腦科技創始人韓璧丞披露,全球醫療支出中約36%與腦疾病相關,但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癥等疾病仍缺乏有效藥物。他透露,團隊正在研發的體重管理產品,通過神經調控抑制饑餓感,計劃于2027年面世。盡管腦機接口面臨數據采集與解析的技術瓶頸,但其被視為根治腦疾病的潛在方案,80歲以上人群中約30%至40%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現狀,更凸顯了技術突破的緊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