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學坦登分校研究團隊在Geomatics期刊發布的一項新研究引發關注。這項覆蓋1961年至2023年、涉及12.6萬余篇學術論文的分析顯示,全球遙感技術領域的研究格局已發生根本性轉變,中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力正持續擴大。
數據顯示,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中國在遙感領域的學術參與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同期美國在該領域的論文占比高達88%。但到2023年,形勢發生逆轉:中國論文占比飆升至47%,美國則降至9%。研究主要作者指出,這種變化標志著全球技術領導權的重要轉移,其影響范圍已超出學術界,延伸至產業應用層面。
遙感技術作為自動駕駛、氣候監測、國家安全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其經濟價值正快速顯現。行業分析顯示,2022年全球遙感市場規模已達452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突破1.44萬億美元。這項技術同時支撐著增強現實、自主導航、數字孿生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
研究揭示了國家科研投入與學術產出之間的強關聯性。2021年至2023年間,53%的遙感領域論文在致謝部分提及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而提及美國科研機構的論文僅占5%。在全球十大遙感研究資助機構中,中國占據六席,美國僅有兩家機構入圍。這種投入差異直接反映在專利領域——同期全球4.3萬項遙感專利中,中國以絕對優勢領先。
當前遙感研究正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分析顯示,2023年涉及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的遙感論文已超過8萬篇。研究團隊認為,隨著中國持續加大投入,該技術的商業轉化速度將進一步加快,相關研究成果為觀察全球技術格局演變提供了重要參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