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最新研報指出,谷歌云(Google Cloud)的營收增長潛力遠超市場普遍預期。通過拆解其收入結構發現,即便在保守假設下,該業務2026年營收增速仍有望突破50%,較當前市場共識高出約15個百分點。這一判斷基于對積壓訂單(Backlog)與即時需求(On-demand)雙引擎驅動模式的深度分析。
研究顯示,谷歌云收入長期呈現"雙輪驅動"特征:約45%-50%來自已簽約但未確認收入的積壓訂單,剩余部分則由客戶即時使用的按需業務構成。歷史數據顯示,2023-2024年按需業務分別實現29%和37%的同比增長,2025年前三季度增速仍維持在25%左右。這種結構特性使其具備獨特的增長韌性——當積壓訂單釋放與按需業務擴張形成共振時,營收增速可能呈現指數級躍升。
敏感性分析揭示了關鍵增長閾值:若2026年凈新增積壓訂單達500億美元(僅為2025年預計值的一半),同時按需業務保持15%增長,整體營收增速即可突破50%。更樂觀的情景下,當新增積壓訂單達200億美元且按需業務維持25%增速時,同樣能達到50%增長目標。每增加200億美元積壓訂單,可帶動營收增速提升3.4個百分點;按需業務增速每提高10個百分點,則貢獻約5個百分點的整體增長。
積壓訂單的爆發式增長成為核心支撐。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該業務季度末積壓訂單達1580億美元,較第二季度激增500億美元,同比增幅達710億美元。機構預測第四季度將進一步攀升至1990億美元,全年凈新增規模達1060億美元。盡管2026年新增速度可能放緩,但龐大的訂單基數與持續擴張的按需業務,仍將形成強勁的增長合力。
這種增長態勢正在重塑市場對Alphabet的估值邏輯。摩根士丹利強調,云業務的超預期表現將成為驅動公司估值倍數擴張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在AI領域,谷歌通過自研TPU芯片與Gemini大模型構建的技術壁壘,使其云服務在算力效率與模型適配性方面形成差異化優勢。當前積壓訂單中,AI相關項目占比持續攀升,反映出企業客戶對智能化基礎設施的旺盛需求。
從財務模型看,若2026年實現50%增長,谷歌云營收將較機構當前預期高出4%,較市場一致預期高出15%。在最樂觀情景下(新增積壓訂單1000億美元+按需業務增長25%),營收增速可達64%。這種增長彈性不僅將鞏固Alphabet在科技巨頭中的競爭地位,更可能成為其股價跑贏大盤的核心催化劑。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與AI商業化進程加速,谷歌云的戰略價值正在獲得資本市場重新定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