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的普及讓“免密支付”成為日常消費中的常見方式。這種無需輸入密碼即可完成交易的支付模式,既縮短了交易時間,提升了支付效率,也為商戶帶來了更高的結賬速度和客戶流轉率。然而,隨著業務量的增長,部分支付機構在安全管理和用戶權益保護方面仍存在薄弱環節,一些用戶也因安全意識不足而面臨潛在風險。
為規范“免密支付”業務,保障用戶資金安全,促進支付行業健康發展,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近日發布了一份關于加強該業務安全管理的倡議。倡議明確要求支付服務主體需從多個環節強化安全管控,確保用戶權益不受侵害。
在用戶授權管理方面,倡議強調支付機構應嚴格審核用戶身份信息,通過清晰、顯著的頁面完成開通意愿確認和協議簽訂,杜絕默認開通行為,確保用戶知情權和選擇權。針對老年用戶群體,倡議特別提出需全面評估其風險承受能力,以顯著方式展示業務核心條款,審慎開通相關功能。
商戶風險管理也是倡議關注的重點。支付機構應根據商戶經營情況、業務場景和風險信息,合理確定“免密支付”商戶開通范圍,避免為高風險商戶提供服務。同時,需結合商戶特征設置交易限額,降低資金損失風險。
交易環節的實時監測同樣關鍵。倡議要求支付機構利用風險模型和大數據分析技術,提升風險管控能力。當用戶交易行為與日常消費習慣出現異常時,應及時攔截或進行二次驗證,防止資金被盜用。
在用戶權益保護方面,倡議提出支付機構應提供高效的投訴處理流程,確保用戶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對于不再使用“免密支付”的用戶,需提供便捷的關閉通道。針對老年用戶,倡議建議實時或定期推送交易信息,并在顯著位置提供一鍵查詢和取消功能。
倡議還強調支付機構需持續跟蹤業務輿情,重點關注資金損失和服務糾紛等問題,并及時妥善處理。
對于用戶而言,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同樣重要。倡議建議用戶加強手機設備和賬號的安全防護,如啟用雙重驗證、定期更換密碼等。同時,需提高風險識別能力,避免在公共設備留存支付信息,定期檢查免密支付簽約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凍結或關停賬戶。
“免密支付”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行業和用戶的共同努力。支付服務主體應積極響應倡議,落實安全管理要求;廣大用戶則需增強安全意識,共同筑牢支付安全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