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姆會員店正深陷一場持續發酵的輿論漩渦。從7月“好麗友”事件引發的爭議,到10月App改版招致的吐槽,再到前阿里副總裁劉鵬入職后“阿里味兒”過重的質疑,山姆在短短三個月內經歷了從“閉眼入”到“不敢信”,甚至部分會員“退卡”的信任危機。
山姆App改版是輿論風暴的導火索之一。今年8月底,山姆開始對App進行測試性改版,并在期間根據會員反饋持續優化。然而,這一調整卻引發了大量會員的不滿。部分用戶認為,改版后的商品圖片展示不夠真實,影響了購物體驗。山姆迅速回應,表示會重視會員建議,改進商品圖片的呈現方式,以更好地展現商品真實形態。但爭議并未因此平息,反而與高管變動的傳聞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更大的輿論聲浪。
劉鵬的加入成為輿論的另一個焦點。這位曾在蘇寧電器、海爾集團、麥德龍供職,并擁有阿里背景的高管,在上任僅幾天后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社交媒體上流傳著“山姆變得像盒馬”“阿里味兒越來越重”的說法,甚至有傳言稱,沃爾瑪中國內部高管通過小紅書等平臺引導輿論,試圖給劉鵬一個“下馬威”。盡管山姆明確表示,App改版與高管變動無關,且劉鵬是10月底才加入,但這些解釋并未完全消除外界的質疑。
小紅書成為輿論發酵的主要平臺。一張截圖、一段小作文,就能將山姆和劉鵬推上爭議的焦點。這種情緒化的表達背后,折射出的是山姆中產會員對品牌變化的深層擔憂。他們習慣了山姆的“嚴選”模式,擔心品牌會轉向“流量為先”“規模為先”的電商邏輯,從而失去原有的品質和獨特性。
會員的不滿可以歸結為三類原因。第一類是對“山姆供應鏈本土化”的陰謀論。部分會員認為,隨著沃爾瑪中國高層本土化,山姆的選品標準下降,品質失控。甚至有極端說法稱,某國產商超離職高管潛入山姆做臥底,故意引入低質商品。這類言論的矛頭直指以朱曉靜為首的沃爾瑪中國本土高管團隊。山姆曾回應稱,將對惡意詆毀的信息采取法律手段,維護品牌聲譽。
第二類是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偏見。一些會員認為,盼盼、衛龍、洽洽等本土品牌“不配”進入山姆,只適合出現在街邊小店或普通商超。然而,事實是,這些國貨品牌近年來已向健康化、高端化轉型,部分商品甚至是山姆的“特供款”。山姆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早已完成本土化,其“嚴選”標準也倒逼了一批國產供應鏈廠商升級。
第三類是中產會員的身份焦慮。山姆會員卡分為普通會員(260元)和卓越會員(680元),會員等級的設置篩選出了具有較強消費能力的人群,也讓他們形成了自我身份認同。對他們來說,會員卡不僅是購物憑證,更是一種“中產階級通行證”。當山姆引入國產大眾品牌時,部分會員感到“體面”受損,于是將對商品或服務的責備轉化為捍衛階層邊界的宣泄。
這些歸因背后,是山姆中產會員對品牌信任的逐步喪失。在2025年沃爾瑪投資大會上,朱曉靜將山姆的成功歸結為三大因素:優質的商品與體驗、全渠道便利購物以及與會員建立的深厚信任關系。然而,隨著本土零售和電商平臺的崛起,山姆的品控能力、食品安全問題以及擴張速度都受到了質疑,中產會員的信任也被持續透支。
面對輿論壓力,山姆仍在快速擴張。截至10月27日,山姆已在全國30多個城市開設了近60家門店,預計年底前還將新增約五家。然而,會員增速已從40%降至16%,經營效率面臨挑戰。快速擴張對供應鏈造成了壓力,而經營效率的降低又可能進一步動搖會員的信任。這就像走鋼絲,平衡一旦打破,更大的風波可能還在后面。
山姆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建立的“信任經濟”。通過嚴苛的選品標準、供應鏈管理和會員專屬服務,山姆贏得了中產會員的認可,也支撐起了他們的身份認同。然而,當這條“好腿”被猛踹時,山姆的擴張之路可能會變得更加艱難。畢竟,900萬中產會員的情緒消費和身份認同,既是山姆的優勢,也可能成為其最大的絆腳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