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研團隊在廣東肇慶市德慶縣確認發現華南地區首個、全國第五個經科學認證的隕石坑——金林隕石坑。這一發現填補了區域地質研究空白,為研究地球與天體相互作用提供了珍貴樣本。
據研究團隊負責人介紹,該隕石坑形成于一座海拔約630米的花崗巖山體之上,整體呈現略橢圓的碗狀洼地結構。經測量,其東北-西南向直徑達900米,西北-東南向直徑約820米,坑體最深處達90米,且整體向西南方向傾斜約13度。從空中俯瞰,這個直徑近千米的巨大凹坑宛如指向蒼穹的天然天文觀測器,景觀極具震撼力。
科研人員通過系統的地質勘探與樣品分析,在坑內巖石中發現了典型的沖擊變質特征。這些由超高壓沖擊波形成的特殊礦物結構,成為證實天體撞擊起源的關鍵證據。研究指出,此次撞擊事件發生在全新世時期(約1.17萬年前至今),是該時間段內地球遭遇的最大規模小天體撞擊事件。
模擬重建顯示,約一萬年前,一顆直徑數十米的小行星以每秒數十公里的速度撞擊該區域花崗巖基底,瞬間釋放的巨大能量形成劇烈爆炸,最終塑造出這個保存完好的隕石坑。研究團隊特別強調,在地球活躍的地質構造和強烈的風化作用下,隕石坑的完整保存堪稱自然奇跡。
該區域地處北回歸線綠洲地帶,年均降水量充沛,植被覆蓋率極高。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地表巖層同時遭受化學風化與生物風化的雙重作用,這種極端環境本應加速隕石坑的侵蝕消解。然而金林隕石坑卻突破了地質學上的保存極限,其坑壁結構與內部物質構成至今保持清晰可辨的狀態。
地質調查發現,隕石坑區域具有獨特的雙物質混合特征:紅色風化土與花崗巖碎塊形成特殊的地質層理。這種構造與德慶縣廣泛分布的花崗巖地貌密切相關——該縣三分之二以上面積被花崗巖覆蓋,其上發育著厚達數十米至百米的紅色風化殼。在強烈的地質侵蝕作用下,土壤崩崗現象頻發,反而造就了隕石坑的特殊保護機制。
科研價值方面,該隕石坑為研究太陽系天體演化、地球地質變遷、環境突變事件等提供了天然實驗室。其保存完好的撞擊結構,有助于科學家重建古氣候環境、分析生物滅絕事件成因。更值得關注的是,隕石坑周邊已探明多種礦產資源,其形成過程與成礦作用之間的關聯性研究正在展開。
從文旅開發角度,這個兼具科學價值與景觀價值的天然遺跡具有多重開發潛力。研究團隊建議,可依托隕石坑打造地質科普基地與生態旅游區,通過建設觀景平臺、地質博物館等設施,將深奧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公眾可感知的體驗項目。其獨特的碗狀結構與周邊青山綠水形成的視覺反差,具備成為區域地標性景觀的潛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