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一批曾經在賽場上嶄露頭角的“冠軍選手”正悄然走進工業生產一線。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具身天工2.0與天軼機器人,近期在福田康明斯位于昌平的工廠內展開實景測試,標志著人形機器人從競技場向產業應用邁出關鍵一步。
今年8月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具身天工Ultra以驚人速度摘得百米田徑賽桂冠,天軼機器人則在物料整理賽中表現卓越。如今這兩款明星機型正面臨全新挑戰——在真實生產環境中完成物料搬運與精密裝配任務。測試現場,天軼機器人精準抓取變形料箱的動作引發關注,其機械臂在接觸箱體瞬間展現的穩定性,印證了研發團隊“穩字當頭”的設計理念。
實驗室與生產車間的環境差異成為首要突破點。研發團隊發現,工廠中使用了三至五年的周轉箱普遍存在變形問題,箱內物品的隨機分布更對感知系統提出嚴苛要求。針對這一痛點,基于“慧思開物”通用具身智能平臺開發的專用模型,通過海量數據訓練使機器人具備泛化識別能力。客戶通過低代碼界面即可快速配置搬運任務,這種靈活部署方式顯著提升了工業場景適配效率。
雙足結構的具身天工機器人面臨更復雜的力學挑戰。當機械臂托舉物品至高處時,重心偏移對腿部電機扭矩控制提出極高要求。工程師金書陽透露,當前單箱搬運耗時約1分半鐘,團隊正通過優化下肢運動算法提升穩定性。在發動機進排氣門整理任務中,機器人需應對毫米級精度裝配需求,深度學習視覺系統與力控傳感器的協同工作,確保了精密部件的無損操作。
作為全球“燈塔工廠”的典范,福田康明斯為機器人應用提供了理想試驗場。智能制造主任黃運保指出,機器人需滿足穩定安全、生產節拍適配、人機協同友好等核心標準。物料搬運場景因其重復性高、勞動強度大,成為首批應用試點。當前測試數據顯示,機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70%以上的搬運作業,顯著降低操作差錯率。
雙方制定的分階段實施計劃正在穩步推進。第一階段實現通過移動端APP或語音指令的自主作業,第二階段將打通與MES生產執行系統的數據接口。這種漸進式部署策略,既保證了生產連續性,又為系統優化留出調整空間。研發團隊特別強調,實際生產中的反饋數據對算法迭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在發動機零部件整理環節,機器人展現出超越人工的作業優勢。面對料箱中緊密排列且表面反光的進排氣門,視覺系統通過多光譜成像技術實現精準定位,運動規劃模塊生成的無碰撞軌跡確保操作安全。力控傳感器在插入環節提供的觸覺反饋,使機器人能以柔順力度完成毫米級裝配,這項技術突破為精密制造領域開辟了新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