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的早期成功源于其“快速見效”的特性。在銀行、保險、能源等傳統行業,它像流水線工人一樣精準重復,不犯錯、不抱怨。但這種極致效率也暴露了局限性:RPA擅長處理規則明確的任務,卻難以適應業務頻繁變化的復雜環境。隨著企業數字化程度提升,RPA面臨三大挑戰:流程頻繁變動、跨系統集成困難、維護成本高企。IDC《中國RPA+AI解決方案市場份額報告(2024)》顯示,超60%的企業在RPA項目后期遭遇“維護負擔過重”問題,迫使廠商尋找新的增長點。
大模型的崛起為RPA提供了轉型突破口。通過融入AI的理解能力,RPA從“機械執行”邁向“智能協作”,“AI+RPA”“Agent+Automation”成為行業新共識。但不同廠商的轉型路徑差異顯著:國際派以生態構建為主,平臺派追求功能融合,場景派則聚焦痛點解決。
場景派廠商如金智維選擇了更“工程化”的路線。它未追求萬能智能體,而是聚焦具體場景,將AI嵌入流程自動化執行端。例如,在銀行“黑屏系統”中,傳統RPA因界面老舊無法識別操作對象,而金智維通過AI視覺和語義理解技術,使智能體能“看懂”界面并自動操作,顯著縮短上線周期。IDC報告顯示,金智維在2024年中國RPA+AI市場份額中位居第一,這與其在復雜行業場景的深耕密不可分。
轉型并非簡單“加模型”。RPA時代比拼執行速度,而智能體時代更看重“穩定性、可信度和治理能力”。企業不再僅關注“能節省多少人力”,而是追問“能否信任其決策”。許多廠商將RPA與大模型簡單拼接,導致模型輸出不穩定、流程易中斷,陷入“看似智能,實則脆弱”的困境。Gartner 2024年報告指出,超40%的智能體實驗項目因安全與合規風險不可控而被擱置,尤其在金融、能源、政務等強監管行業,智能體需面對算法準確性、訪問權限、數據隔離、審計追蹤等多重挑戰。
長期服務高合規行業的廠商在此占據優勢。例如,金智維兼容麒麟、統信操作系統及國產數據庫,能在信創環境中安全落地;其“操作可追溯、任務可審計、執行可控”的設計更符合金融級標準。弘璣科技等廠商嘗試通過知識圖譜、AI解析等技術增強RPA認知能力,但大規模部署和安全治理仍需驗證。
轉型后,RPA廠商的最大挑戰是證明“智能體比機器人更值錢”。傳統RPA按“機器人數量”收費,而智能體能橫跨多環節、多任務,傳統“單點ROI”衡量方式失效,迫使廠商重構商業模型,從“工具銷售”轉向“價值共創”。Gartner與IDC調查顯示,企業客戶選擇智能體平臺時,最看重三大指標:可維護性(適應系統更新)、安全合規(滿足審計與權限要求)、持續服務力(廠商長期運營能力)。這意味著“誰能陪企業長期跑下去”比“誰先推出AI原型”更重要。
RPA轉向智能體,本質是行業結構重組。技術廠商分為兩類:一類追求概念領先,拼功能和模型接入速度;另一類深耕場景,拼理解、拼交付、拼可信度。最終勝出的將是能讓AI真正落地的廠商。在此過程中,RPA不再僅是自動化工具,而是連接AI認知與企業執行的橋梁。或許,智能體的真正定義應是:能理解業務、執行流程,并守住安全與合規底線的“數字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