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影像設備市場正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價格風暴。國慶假期后,大疆率先對云臺相機、運動相機及航拍器等熱門產品實施大幅降價,部分機型降幅超過千元,其中Mini 4 Pro直降1500元,Action 4降價950元,Pocket 3也下調900元。這場持續六天的促銷活動引發市場震動,不少原價購機的消費者在社交平臺表達不滿,相關話題一度登上熱搜榜。
面對行業巨頭的價格攻勢,距離大疆總部僅十公里的影石創新展開了一場頗具創意的營銷反擊。公司創始人劉靖康在微博發布聲明,承認大疆降價"部分原因可能來自影石的市場壓力",并宣布向10月2日至8日期間購買大疆產品的用戶提供100元無門檻代金券。同時推出轉發抽獎活動,獎品包含雙方品牌的全線產品組合。這條兼具幽默感與商業智慧的微博迅速引發網絡熱議,網友紛紛稱贊"格局打開""商業博弈的新高度"。
這場價格博弈的背后,是兩家企業尋求新增長點的戰略轉型。根據Frost & Sullivan數據,全球全景相機市場規模到2027年預計僅78.5億元,而影石在該領域已占據超80%份額。為突破發展瓶頸,影石今年6月登陸科創板后,立即加速無人機業務布局。公司招股書顯示,自2020年起已注冊多項無人機核心專利,7月推出首款全景無人機"影翎Antigravity A1",8月啟動公測時引發股價兩日漲停,市值激增400億元。
大疆的反擊同樣迅速。在運動相機市場,這家無人機巨頭與影石的市占率差距已縮小至1.4個百分點。為鞏固市場地位,大疆不僅在價格上跟進,更在產品層面展開全面對抗:影石發布2999元無人機后,大疆立即推出同價位競品;當對方產品出現"鏡頭起霧"爭議時,大疆順勢宣布降價500元。這種貼身肉搏的競爭策略,使雙方在產品定價、技術參數、營銷渠道等維度展開全方位較量。
渠道建設成為新的戰場。大疆目前擁有470余家線下門店,正在加速拓展頭部KOL資源;影石則大幅提升廣告預算,實現全流量渠道覆蓋,同時在深圳、廣州等城市加快門店布局,某新一線城市的開店計劃達去年同期三倍。人才爭奪同樣激烈,影石從大疆挖來資深員工張博擔任中國區銷售負責人,推動經銷商體系改革。
技術壁壘的差異在競爭中愈發凸顯。大疆憑借3.8萬項專利構建起完整的技術生態,從操作系統到核心零部件實現全鏈條自研。這種技術優勢不僅帶來成本競爭力,更確保產品迭代的自主性。反觀影石,在無人機領域的飛行控制、避障算法等核心技術仍需突破,核心零部件依賴外部供應的現狀,可能影響其產品迭代速度和市場響應能力。
財務數據折射出競爭的殘酷性。2025年上半年,影石營收同比增長51.17%至36.71億元,但凈利潤僅微增0.25%,凈利潤率從21.35%下滑至14.16%。這背后是研發投入的翻倍增長(5.62億元)和營銷費用的激增(6.28億元)。這種"以投入換市場"的策略,雖然帶來銷量提升,卻也壓縮了利潤空間。
專業用戶對雙方產品的評價呈現差異化特征。攝影師李晨指出,大疆Osmo 360的1英寸傳感器在夜景表現和動態范圍上具有優勢,生態協同能力突出;而影石Insta360 X5的雙底傳感器和AI剪輯功能則帶來更多創意可能。運動相機領域,影石Ace Pro 2的8K錄制和徠卡鏡頭吸引專業用戶,大疆Action 5 Pro的便攜設計和生態整合則更受普通消費者青睞。
這場競爭正在重塑行業格局。價格戰導致中小品牌生存空間被壓縮,部分企業已開始退出市場。但消費者成為最大受益者,可以用更低價格獲得更高品質的產品。企業間的競爭焦點正從單純的價格戰,轉向生態布局、AI技術應用和用戶體驗的深度優化。誰能率先構建智能設備聯動生態,提供更便捷的AI創作解決方案,誰就可能在這場競爭中占據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