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供應鏈及行業分析師綜合預測,蘋果首款折疊屏iPhone或將于2026年正式亮相,命名方案極有可能采用“iPhone Ultra”。這一決策背后,既涉及蘋果產品命名體系的內在邏輯,也與其市場定位策略密切相關。
從命名規則來看,蘋果現有產品線中,“Pro Max”代表頂級旗艦,但折疊屏機型展開后屏幕尺寸將遠超iPhone 18 Pro Max,導致“Max”的“最大”含義失效。參考芯片命名體系,M3 Ultra性能高于M3 Max,后者又優于M3 Pro,若新機定位超越Pro Max,“Ultra”的命名方式更符合蘋果層級遞進的邏輯。這種命名策略既能體現技術突破,又能與現有產品線形成清晰區分。
蘋果在產品命名上始終保持獨特性。例如,其將VR設備定義為“空間計算設備”,AI功能命名為“Apple Intelligence”,而非采用行業通用術語。類似地,折疊屏手機領域長期被“Fold”命名主導,但蘋果更傾向于創造新品類標識。盡管三星等廠商曾將“Ultra”用于直板機型,但該名稱在折疊屏領域尚未形成標準,這為蘋果提供了“重新定義品類”的機會。
價格策略進一步支撐了“Ultra”命名的合理性。以Apple Watch為例,Ultra版本售價顯著高于常規系列。折疊屏iPhone預計定價將超過2000美元,較當前最貴的iPhone 17 Pro Max(1199美元)近乎翻倍。采用“Ultra”命名可強化用戶認知——這款產品并非簡單“更貴的折疊機”,而是“終極iPhone”,從而降低高價帶來的接受門檻。這種心理暗示與蘋果長期塑造的高端品牌形象一脈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