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期間,與往年返程高峰的擁堵景象不同,電影市場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冷清態勢。今年國慶檔,盡管匯聚了《志愿軍:浴血和平》《三國的星空》《風林火山》等多部明星云集的大片,但票房成績卻令人大跌眼鏡——沒有一部影片票房突破5億大關,整個檔期總票房不足19億,觀影人次也大幅下滑。
這一現象引發了業界對觀眾消費習慣轉變的深入思考。與電影市場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旅游市場和短劇市場卻異常火爆。山東旅游訂單量同比增長22%,四川涼山州游客數量激增21.56%,高速公路上車流如織。與此同時,短劇市場在2025年上半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頭部作品如《十八歲太奶奶駕到》上線首日熱度即破億,4天播放量超10億,刷新了平臺紀錄;《一品布衣》則憑借穿越與權謀的巧妙結合,以及電影級的制作水準,贏得了觀眾的高度評價。
從數據上看,短劇市場的崛起勢頭不可阻擋。今年暑期檔,頭部短劇貢獻了311億次觀看,甚至超越了傳統電視劇長劇的表現。紅果平臺等短劇平臺單部作品熱度值破億已成為常態,短劇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影視行業的格局。
盡管短劇市場在發展過程中曾面臨制作低劣、題材獵奇等質疑,但近年來,隨著市場的精品化和規范化,短劇已經逐漸成為影視行業的主流。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涉足短劇領域,為這一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去年以來,周星馳、賈樟柯、王晶等知名導演,以及舒暢、李若彤、李沐宸等影視明星紛紛下場做短劇。盡管轉型短劇意味著片酬的大幅縮水——如李沐宸在電視劇市場的單集片酬約30萬元,而在短劇領域只有數萬元——但電影、電視劇圈的錢越來越難賺,促使他們做出了這一選擇。2024年電影總票房僅為425億元,較上一年大幅縮水超過100億元,全國觀影人次跌幅超過23%,部分影院非節假日場均觀影人次不足5人,半數以上影視上市公司持續虧損。
電影市場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資本投資減少是重要因素之一,華誼兄弟CEO王中磊曾表示,超過2億預算的電影項目將不再拍攝,因為大概率會虧本。這導致大制作電影數量減少,而觀眾去電影院往往是為了觀看大制作影片。電影市場本身存在不健康的現象,如多家電影公司交叉投資,通過資本運作將電影成本變成金融產品出售,無形中拉高了制作成本。
然而,隨著互聯網資本的介入,中國電影行業的監管變得更加可視化、透明化,票房實時統計使得作假忽悠投資人的行為難以遁形。與此同時,短劇市場卻迎來了資本的關注和投資。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短劇互動游戲指數累計上漲5.7%,顯著跑贏大盤,相關概念股表現亮眼。
短劇市場的商業生態對導演和演員來說也更具吸引力。一部10分鐘的短劇通常3天就能完成拍攝,演員可以在相同時間內參與更多作品,從而實現總收入的提升。短劇還能帶來意外的流量變現能力。如短劇演員王星辰因身材火辣和亮眼表現,商演和代言廣告不斷;非科班出身的演員馬秋元憑借《小魔女秋元》等短劇迅速走紅,被網友譽為“短劇趙麗穎”,在沒有專業背景和資源加持的情況下積累起百萬級粉絲,單日演出費已達4萬元。
這種“短劇引流-商業變現”的新模式正在重新塑造中國影視藝人的市場評估體系。過去幾十年娛樂圈內長期存在的看資源、看人脈的評估方式正在被數據和市場結果所取代。如2024年春節期間上線的《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僅拍攝10天,后期制作經費8萬元,但單日充值額度達2000萬元,抖音話題播放量超8.2億,微博閱讀量破億,相關演員一夜之間成為大網紅。
盡管仍有人對短劇市場持輕視態度,認為其只是供茶余飯后打發時間的電子榨菜,但越來越多的電影和文化創作者已經開始注意到短劇的巨大價值。華東師范大學文學系教授湯擁華通過一篇名為《一個中文系教授沉迷短劇的365天》的文章走紅網絡,他通過對短劇作品的觀察發現了當代人對情感的某種渴望。導演賈樟柯也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對短劇的觀察,認為卓別林的《淘金記》也算是短劇鼻祖,并在2025年的平遙國際影展上特別設置了一個短片創投單元。
電影制片人張苗在長春電影節上表示,當電影人還在討論如何用三場戲建立人物時,微短劇已經在試圖用三句臺詞建立人物。他認為電影應該向短劇學習,學會面對這個時代的挑戰,把觀眾請回影院。海外華人也將短劇引入海外市場,將成功劇本翻譯成外語并聘請本地團隊和演員拍攝,讓歐美觀眾對“霸道總裁愛上我”等題材津津樂道。海外短劇平臺ReelShort從2023年到2025年下載成績驚人,還曾登上美國蘋果商店總榜前三。
商業品牌也開始在短劇中植入產品以刺激觀眾消費。茶百道、歐萊雅、三星等品牌紛紛推出自己的短劇。隨著用戶日均刷短視頻時間突破2小時,傳統的一小時劇集已經難以適應碎片化的觀影場景。一些電影人已經意識到,不是短劇搶走了觀眾,而是觀眾的視聽習慣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在快節奏的時代,適應速度將決定行業的生存空間,影視行業的變革是行業演進的必然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