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的太空探索版圖中,月球正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新焦點。與冷戰時期美蘇對峙的單一格局不同,當前的登月競賽已演變為多國參與的復雜博弈,形成以技術合作與戰略競爭交織的雙重格局。
中國與俄羅斯主導的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計劃已吸引17個國家參與,包括白俄羅斯、巴基斯坦、埃及等。該體系以中俄航天技術為基礎,規劃構建覆蓋月球南極的永久科研網絡,涵蓋資源開采、駐留設施等模塊。2023年俄羅斯"月球-25"探測器雖遭遇墜毀,但中國嫦娥六號成功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為后續任務奠定基礎。
根據規劃,2026年中國將發射嫦娥七號,其搭載的"跳躍式"探測器可自主識別地形并移動;2028年俄羅斯"Luna-26"軌道器將繪制月球水冰分布圖;2029年嫦娥八號將開展ILRS選址勘察,同期"Luna-27"任務擬向月極輸送著陸器。在硬件開發層面,中國正在研制長征十號重型火箭、新型登月艙及抗沖擊宇航服,攬月著陸器的成功測試引發關于中美登月進程的討論。
國際合作成為ILRS體系的重要特征。埃及與巴林聯合研發嫦娥七號高光譜成像設備,用于探測月極水冰;嫦娥八號將攜帶11國科研設備,包括香港機器人、巴基斯坦月球車、南非無線電儀器等。這種技術共享模式,使發展中國家得以突破技術壁壘參與深空探索。
美國主導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則采取差異化路徑,其核心目標在于建立人類長期駐月體系。阿爾忒彌斯二號計劃于2025年執行載人繞月任務,阿爾忒彌斯三號擬在2027年實現人類重返月面。但NASA安全咨詢組近期警告,SpaceX星際飛船的研發進度可能影響載人登月時間表。
該計劃的國際協作網絡覆蓋56個簽約國,其標志性項目"門戶"月球空間站正在構建中。這個沿高橢圓軌道運行的太空前哨站,將整合多國技術:加拿大提供機械臂,歐洲航天局開發居住艙與補給系統,日本負責能源模塊,阿聯酋則研制氣閘艙。這種模塊化建設模式,延續了國際空間站的成功經驗。
當前月球探索呈現顯著的技術擴散特征。中俄體系側重基礎設施構建,美國陣營強調人類駐留能力,而兩種模式均依賴廣泛的國際合作。從探測器著陸技術到空間站模塊制造,從資源勘探設備到生命維持系統,全球航天力量正在重構月球探索的協作范式。這種技術共生關系,或將決定人類在月球建立持久存在的最終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