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以國際標準為紐帶,加速推動產業技術向全球輸出。據最新統計,上海企業及科研機構累計牽頭制定或修訂ISO/IEC國際標準達251項,較2020年底增長近一倍。在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前沿領域,上海單位參與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顯著,其中人工智能領域至少有33項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由滬上機構參與制定。
技術話語權的提升正重塑企業角色。以禾賽科技為例,這家激光雷達企業深度參與美國國家標準《車載激光雷達及其系統的安全性》制定,其提出的激光發射錯誤、測距偏差等十余項技術建議被采納。公司質量高級總監趙鑫透露,企業憑借高自動化生產線積累的質量管控經驗,正牽頭推進ISO標準《車載激光雷達的測試方法》制定,目前已進入中期階段。這種從技術跟隨到規則引領的轉變,標志著中國企業在高端裝備領域實現突破。
深海裝備領域同樣涌現創新標桿。上海中車艾森迪海洋裝備有限公司編制的《深海智能挖溝鋪纜機器人》企業標準,首次將先導技術融入深海裝備制造,解決了施工裝備的技術瓶頸,填補國內空白。該標準不僅成為全球同類產品的設計制造規范,更助力企業斬獲多筆境外訂單。公司總經理張定華表示,標準實施后產品已覆蓋國內油氣、通信等領域,并出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海底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關鍵支撐。
國際標準制定的戰略高地爭奪中,上海再獲重要籌碼。去年12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創意數字設計技術委員會(ISO/TC350)落戶中國,上海浦東明珠國際標準化研究院承擔秘書處工作。這個被喻為"標準聯合國"的技術委員會,將統籌協調全球創意設計領域標準制定,為上海打造世界設計之都注入新動能。業內專家指出,掌握國際標準話語權,意味著在技術創新賽道上占據先發優勢。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上海創新建立外商投資企業標準化協作機制。全國首個外商投資企業標準化協作平臺成立一年來,已幫助20余家外資企業參與43項國家標準和3項地方標準制定。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評價,該平臺為外資企業提供了標準信息對接的快捷通道,既降低新入華企業的適應成本,也助力深耕中國的企業通過標準制定提升產品競爭力。數據顯示,參與標準制定的外資企業,其產品市場認可度平均提升15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