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枚承載著廣西空天夢想的火箭劃破長空,將“北部灣1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隨著控制臺傳來“衛星成功入軌”的捷報,遠在廣西防城港的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會議室里,掌聲經久不息——這不僅是廣西首顆自主產權衛星的誕生,更標志著該地區在空天信息領域實現了從“仰望星空”到“手握星鑰”的歷史性跨越。
作為廣西防城港市屬重點國企,防城港市投資集團此前長期深耕城市建設、公共交通、文商旅開發等領域。集團董事長張帆坦言:“過去我們的業務‘腳踏實地’,如今響應自治區戰略部署,攜手國家級科研團隊進軍空天信息產業,是主動擁抱新質生產力的轉型之舉。”今年以來,該集團與中科衛星科技集團展開深度合作,通過“地方國企+國家級技術平臺”的創新模式,歷時十余輪技術攻關與商務談判,最終突破關鍵技術壁壘,實現衛星資產與數據產權的完全自主持有。
這顆被喻為“太空天眼”的衛星,實為一部搭載先進合成孔徑雷達(SAR)的“超級相機”。其500多公里的軌道高度賦予它“穿云透霧”的觀測能力,即便在夜間或惡劣天氣條件下,仍能精準捕捉地表微小變化。在北部灣海域,它可實時監測海洋牧場環境、港口航道動態;在廣西喀斯特地貌區,它能快速識別林業資源分布、土壤侵蝕狀況,甚至追蹤水體污染與非法傾廢行為;對于大型基礎設施如港口、橋梁、產業園區,其毫米級形變監測能力堪稱“安全哨兵”;面對臺風、洪澇等災害,衛星過境即可生成高清影像,為應急響應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更令廣西引以為傲的是,這顆衛星的“快門控制權”完全自主。張帆形象地解釋:“過去申請衛星影像就像‘看圖庫選照片’,拍攝時間、角度都受制于人。現在‘北部灣1號’相當于我們的專屬太空相機,想拍哪里、何時拍攝均可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權在邊海防監測、環保督查等場景中優勢顯著——當需要觀測東南亞某區域時,衛星可調整軌道參數,以最優角度獲取實時數據,徹底擺脫對外部衛星資源的依賴。
目前,中科衛星空天信息產業基地已在防城港新材料產業園破土動工。該基地將構建覆蓋數據接收、處理、應用的全鏈條地面系統,與“北部灣1號”形成“天基+地基”的協同網絡。未來,這一空天信息走廊不僅將服務中國—東盟跨境合作,更可通過高精度地理信息產品賦能區域數字經濟,為智慧城市、生態保護、災害預警等領域提供創新解決方案。隨著衛星數據的持續積累,廣西正逐步構建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空天信息生態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