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成立15周年之際,創始人雷軍以一場主題為“改變”的年度演講,向外界揭開了小米在芯片研發與汽車制造領域的突破性進展。這場持續90分鐘的演講,不僅回顧了小米五年來的戰略轉型,更首次披露了芯片研發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決策細節。

面對2020年小米十周年時遭遇的成長瓶頸,雷軍坦言當時團隊陷入深度焦慮。在蘋果、三星、華為構筑的技術壁壘前,小米選擇通過系統化復盤尋找破局之道。這場持續半年的戰略反思,最終催生出“五年投入千億研發”的激進計劃,將技術基因深度植入企業血脈。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核心管理團隊在此期間完成大換血,12位高管中9位為外部引進的行業精英,這種人才結構的重塑為后續突破奠定基礎。
芯片業務的重啟堪稱教科書級的企業轉型案例。2014年首次嘗試自研手機SoC的松果項目,因定位中低端市場和技術協同不足而折戟。雷軍在演講中首次披露關鍵發現:全球頂級芯片廠商均從高端市場切入,這徹底顛覆了“從低端做起”的行業認知。2021年重啟的玄戒項目吸取歷史教訓,采用3納米先進制程,首次投片即獲成功。這款被雷軍稱為“莊重承諾”的芯片,不僅打破行業魔咒,更讓小米手機躋身全球性能第一陣營。
在汽車領域,小米同樣演繹著逆襲神話。2021年立項的SU7 Ultra項目,最初因資源緊張被迫擱置,卻在工程師團隊的堅持下絕處逢生。這個充滿戲劇性的轉折,源于某次線上會議中工程師借著紅酒微醺提出的瘋狂構想:在紐北賽道超越保時捷。這個看似天方夜譚的目標,最終通過連續40天的跨國溝通得以實現。當Ultra原型車在2023年10月僅用10分鐘跑出賽道紀錄時,全球汽車工業見證了中國科技的爆發力。

YU7 SUV的研發過程則展現出小米的市場洞察力。面對理想L9開創的大空間增程賽道,小米選擇反其道而行之,打造“駕駛者之車”概念的運動型SUV。這個決策背后是深入的用戶調研:即便購買SUV的用戶,85%的駕駛場景仍是單人使用。通過將標準版續航提升至835公里的激進策略,YU7上市三分鐘即斬獲20萬訂單,用實力回應了所有質疑。
雷軍特別分享了凡客創始人陳年的轉型故事。這位曾負債10億的企業家,在觀看SU7發布會后重啟創業,將公司從萬人規模壓縮至四人團隊,通過直播電商實現年營收數十億的逆襲。這個案例印證了雷軍的核心觀點:在技術變革時代,年齡與規模都不是障礙,關鍵在于是否保持突破的勇氣。
從互聯網公司到硬核科技企業,小米五年間完成的不只是業務轉型,更是企業基因的重塑。當雷軍在演講中展示新舊高管團隊對比圖時,數據揭示著這場變革的深度:核心技術研發投入增長13倍,專利數量突破3.7萬件,全球研發中心擴展至12個。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中國科技企業突破成長天花板、向全球價值鏈頂端攀登的真實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