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行業快速發展的當下,內容與交易的融合催生出直播電商這一新興模式,但信任危機卻逐漸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江西的王大爺曾遭遇一場鬧劇:商家承諾“假一賠三”,結果他收到的竟是四雙假鞋,而商家竟理直氣壯地反問“四雙有問題嗎?”此類事件并非個例,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信任裂痕正不斷加深。當供需關系失去信任基礎,如何重建生態、推動行業升級,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近期,抖音電商在創作者大會上發布《社區運營規范》,首次以明確規則劃定平臺內容邊界,向外界傳遞出“立規矩、強治理”的信號。這一動作背后,是直播電商行業從野蠻生長邁向規范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內容驅動的電商形態,直播電商通過短視頻和直播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實現生意倍增。但行業擴容帶來的陣痛也日益凸顯:部分商家沉迷“流量玩法”,忽視商品品質;部分達人依賴狗血劇情和虛假劇本刺激用戶,導致內容質量與用戶需求脫節。這些行為不僅透支生態未來,更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平臺治理的緊迫性在數據中可見一斑。今年8月,抖音電商安全與信任中心通報,部分商家和達人在食品類目推廣中存在嚴重虛假宣傳,甚至出現有組織性的違規團伙。例如,某直播間以“9.9元囤6斤花生”為噱頭,實際商品僅為240克的小包裝。針對此類行為,平臺截至8月已永久取消近3.7萬達人的帶貨權限,清退1778個違規商家。過去一年,平臺查處違規問題約1300萬起,無限期收回47萬個違規作者的帶貨權限。這些數據背后,是平臺守護行業秩序的堅定決心。
治理并非終點,規范生態才是目標。抖音電商的治理邏輯不僅體現在“打劣”,更在于“扶優”。今年2月,平臺對利用逝者炒作營銷的“張蘭·俏生活”等賬號予以無限期封禁;3月,擁有超500萬粉絲的網紅顧茜茜因炫富言論被永久封禁。這些案例表明,平臺對內容生態的規范標準透明且嚴格,達人量級并非“免死金牌”。數據顯示,2024年抖音電商百萬粉絲以上的頭部達人僅貢獻約9%的GMV,中小商家和達人才是平臺生態的“支柱”。過去一年,超過511萬名新入駐電商作者和536萬家新商家通過平臺獲得收入,日均125萬場電商直播被3.3億人次觀看,中小達人的活力正成為行業增長的新引擎。
為扶持優質創作者,平臺推出多項計劃:針對娛樂類創作者的“星娛計劃”、垂直領域的“行家計劃”、新手和潛力創作者的“燎原計劃”,同時上線“標記萬物”“買家秀”等功能,并發布AI提效與信息透明工具。自2025年4月啟動“電商好看計劃”以來,已有3萬多名優質作者和50萬余條視頻獲得流量支持,平均每位作者新增曝光超過6萬。這些舉措為中小達人提供了成長土壤,讓他們能更專注于內容創作和履約服務。
算法的變革也在重塑內容價值。抖音電商不再單純追求直接轉化,而是將“內容質量”和“交易價值”納入推薦邏輯。今年第一季度,平臺發起“種草激勵計劃”,創作者發布不掛購物車的電商視頻,只要引發用戶搜索同款,無論是否下單,均可獲得收益。截至8月31日,超過27萬作者通過該計劃獲得收益,其中35%以上的電商作者首次拿到電商收入,不少作者收益達此前5倍以上。這一改變讓優質內容的價值得以更充分體現,也激發了創作者的熱情。
從流量到內容,從交易到生態,直播電商的升級路徑逐漸清晰。在達人眼中,短視頻和直播曾是流量的終點,如今卻成為內容的起點;在商家眼中,內容曾是捕撈消費者的網,如今卻成為建立信任的橋。當行業從“頭部紅利”轉向“中小普惠”,當信任成為生態基石,直播電商的擴容和穩定發展便有了更堅實的支撐。而這一切,都始于平臺對規范的堅持和對優質內容的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