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辦的長春航展上,一款由中國科學院研發的飛翼布局無人機引發了廣泛關注。這款被外界稱為“星影”的無人機,因其獨特的隱身設計和顯著的戰術性能,成為航展現場的焦點之一。盡管官方未進行大規模宣傳,但其技術細節和作戰潛力已引發業內熱議。
從整機參數來看,“星影”的體型設計兼顧了實用性與戰術需求。其機長約7.3米,翼展達15米,作戰半徑覆蓋2000公里,最大掛載能力約400公斤,雷達反射面積僅0.1平方米。這些數據表明,它既可作為長航時偵察平臺,執行邊遠海域或遠端陣地的監視任務,也能掛載光電吊艙、電子戰設備或精確制導彈藥,實施遠程打擊。其飛翼布局進一步降低了雷達反射截面,而中科院在材料科學領域的長期積累,則為進氣口、尾噴口等關鍵部位的隱身處理提供了技術支撐。表面抗反射涂層的成熟應用,進一步增強了其低可探測性。
戰術層面,“星影”的價值體現在其“踹門”能力上。憑借長航時與高隱身特性,它可深度滲透敵方防空網絡,完成偵察或突防任務。結合電子戰與反輻射設備,該平臺還能誘導并消耗敵方防空火力,為后續有人機或精確打擊創造條件。在區域拒止、反介入等作戰場景中,這類無人機因其低被發現概率和持久滯空能力,展現出獨特的戰術優勢。
“星影”的亮相不僅體現了技術突破,更蘊含了戰略層面的深意。一方面,它標志著中國在無人作戰領域已形成從發動機研發、材料應用到整機設計的完整能力閉環;另一方面,其設計思路反映了“高端+規模”并重的戰略選擇。相較于少數高端平臺,大量低成本、中等性能的無人機能在高強度對抗中提供戰術彈性,通過規模化部署形成消耗優勢,為作戰體系增添靈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