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四川科技館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航天盛宴——“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主題展覽。這場由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與四川科技館聯合打造的展覽,首次將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帶回的真實月壤帶到西南地區,讓公眾近距離感受中國探月工程的輝煌成就。
走進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嫦娥五號返回器實物。這個重約325千克、大底直徑1.26米的“太空信使”,采用大鈍頭球冠倒錐氣動構型,繼承載人飛船返回艙氣動設計。當它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地球時,堪稱一場“太空極限操作”。與之相伴的,還有面積達50平方米的降落傘,由高強度錦綸和芳綸材料制成,展現了航天科技的精密與可靠。
月壤展柜前,觀眾紛紛駐足。嫦娥五號從月球正面帶回的1731克月壤樣品,是人類首次獲得的月表年輕火山巖區樣品;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帶回的1935.3克月壤樣品,則來自太陽系中已知的最大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這些細如粉末的“土特產”被密封在透明容器中,呈灰黑色,首次集中呈現了月球正面與背面的“土壤密碼”。目前,國家航天局已向國內100多個研究團隊發放了科研樣品,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展覽中,嫦娥六號探測器模型也備受關注。這個高精度模型還原了探測器的細節,讓人聯想到它2024年成功從月球背面采集樣品的壯舉。與此同時,嫦娥四號1:2模型同樣引人注目。作為人類首個著陸在月球背面的探測器,它重達3.78噸,2018年12月8日由長征三號乙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2019年1月3日著陸在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開啟了月球背面探測的新篇章。
展廳內,一幅《神州共月》手繪長卷圖吸引了眾多目光。畫卷以科技為骨、山河為脈,將探月工程元素與全國各地地標巧妙融合。內蒙古四子王旗作為嫦娥返回著陸場所在地,太原重工生產的發射場塔架,四川風洞試驗為嫦娥試飛九天護航等場景,都在畫中得以生動展現,描繪出“舉國之力”共筑航天夢的壯闊圖景。
展覽中還有一面特殊的國旗——嫦娥六號任務月面展示國旗。這面由玄武巖制成的“石頭版”織物國旗,將玄武巖粉碎、融化后再拉成細絲,紡成線后織成布料。它可耐低溫、抗高溫、抗輻射,確保在月面永不褪色,展現了航天材料的創新與突破。
據悉,整個展覽將持續至11月,展覽地點位于四川科技館一樓西廳。這場航天盛宴不僅讓公眾近距離感受了中國探月工程的魅力,更激發了人們對星辰大海的無限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