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核心團隊主導的芯片供應交易,正在科技行業掀起波瀾。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帶領少數高管,繞過傳統投行與法律顧問,在數年內完成了總價值超1.5萬億美元的芯片及算力合作協議。這種“速度優先”的非常規操作,不僅讓華爾街專業機構成為旁觀者,更折射出人工智能領域對算力資源的激烈爭奪。
據內部人士透露,Altman在談判中刻意簡化流程,將技術可行性置于財務細節之上。與英偉達、甲骨文、AMD等科技巨頭的合作中,核心團隊直接對接企業高層,通過“先達成技術共識,再完善商業條款”的方式加速推進。例如與英偉達的3500億美元芯片采購協議,雙方僅依賴首席執行官間的長期信任關系,未引入外部財務顧問;與AMD的6吉瓦芯片供應合作,則通過認股權證形式將股份購買價格鎖定在每股1美分。
推動這些交易落地的關鍵人物包括總裁Greg Brockman、首席財務官Sarah Friar及基礎設施融資負責人Peter Hoeschele。Brockman作為創始團隊成員,憑借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技術背景,負責整合交易架構;Friar則利用其在高盛、Salesforce等企業積累的財務經驗,確保項目獲得融資支持;前德勤顧問Hoeschele領導的小團隊,則專注于實現Altman提出的“每周1吉瓦算力”目標。這種分工模式使OpenAI在談判中展現出驚人的執行力,從與CoreWeave的算力換股權模式,到接手甲骨文3000億美元數據中心項目,均在短時間內完成。
核心交易模式源于今年3月與云服務提供商CoreWeave的創新實踐。OpenAI以119億美元購買算力,換取3.5億美元股份,該合同隨后擴大至220億美元。這種“算力即服務”的模式被快速復制到其他合作中:英偉達同意在10吉瓦芯片上投入最多3500億美元,換取OpenAI的采購承諾;AMD則通過專屬芯片設計合作,授予OpenAI以極低價格購買股份的權益。甲骨文的合作更具戲劇性——當其得克薩斯州數據中心原客戶退出后,OpenAI迅速接盤,簽署了為期五年的3000億美元協議。
這種“技術先行”的策略雖加速了布局,但也引發市場對風險的擔憂。知情人士指出,Altman團隊在談判中常將財務細節標注為“后續完善”,甚至在部分協議中未設置明確的交付時間表。例如與英偉達的交易中,雙方僅約定“在10吉瓦芯片上支出最多3500億美元”,卻未明確具體采購規模;AMD的認股權證雖賦予OpenAI低價購股權利,但需滿足6吉瓦芯片的采購前提。這種靈活性雖為合作保留了調整空間,卻也使交易條款存在不確定性。
為支撐擴張戰略,OpenAI正在擴充專業團隊。9月,前xAI首席財務官Mike Liberatore加入,負責領導AI基礎設施融資工作。其金融背景與Altman的愿景形成互補——前者擅長資本運作,后者專注技術突破。這種組合使OpenAI在保持決策效率的同時,逐步引入專業財務支持。例如在AMD交易中,律師事務所Sullivan & Cromwell僅就股份購買結構提供咨詢,未參與整體談判。
行業觀察人士認為,OpenAI的激進策略反映了AI軍備競賽的特殊性。當算力需求呈指數級增長,傳統商業審慎原則被迫讓位于速度。Altman團隊通過直接對接企業高層、簡化決策鏈條,在短時間內構建起覆蓋芯片設計、制造到數據中心的完整供應鏈。這種模式雖顛覆了常規商業邏輯,卻為AI發展爭取了寶貴時間——在競爭對手仍在評估風險時,OpenAI已將算力轉化為實際產品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