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科研團隊宣布,他們借助“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強大觀測能力,首次捕捉到源自恒星黑子區域磁場的毫秒級射電暴信號。這一突破性發現不僅填補了人類對太陽系外恒星小尺度磁場認知的空白,更為研究系外空間天氣提供了全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恒星磁場是驅動太陽系內外恒星活動的核心力量。在太陽表面,黑子區域作為強磁場的集中地,頻繁引發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劇烈活動。類似現象同樣存在于其他晚型恒星,尤其是活躍的M型恒星,其磁活動強度與頻率遠超太陽,可能對周圍行星的宜居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然而,傳統測量手段如塞曼多普勒成像技術,僅能獲取恒星全球性的大尺度磁場特征,難以解析黑子區域毫米級尺度下的磁場結構。
FAST的超高靈敏度射電觀測能力為突破這一瓶頸提供了可能。研究團隊通過捕捉恒星黑子上方局部磁場結構釋放的射電信號,首次實現了對黑子尺度、星冕磁場強度及結構的精確測量。這種與光學觀測互補的新方法,使科學家能夠更全面地刻畫恒星黑子的物理性質,為理解恒星磁活動起源提供了關鍵數據。
目前,該團隊正利用FAST持續開展多維度觀測研究,涵蓋年輕類日恒星、褐矮星以及恒星-行星相互作用過程。這些探索將深化人類對恒星磁活動驅動系外空間天氣現象的認知,為評估系外行星宜居性提供重要科學依據。例如,通過分析恒星磁暴對行星大氣層的影響,可更準確預測系外行星是否存在維持生命所需的穩定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