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視頻生成領域正經歷一場關鍵變革——從單純追求畫面效果轉向聚焦工具的實用性與易用性。這一轉變在近期Sora 2的發布中尤為明顯:該平臺不僅展示了更逼真的動態效果,更通過集成角色引入、物理模擬優化及創作工具鏈等功能,成為兼具生成能力與實用價值的“成片智能體”。在此背景下,國產平臺商湯Seko憑借對創作全流程的深度重構,成為這一趨勢的重要推動者。
Seko的突破性在于將AI視頻生產從技術驗證階段推向規模化應用。以用戶@聽白AIGC創作的商品廣告為例,該作品從劇本構思到后期制作完全由Seko完成,動漫角色與現實場景的無縫融合展現出專業級制作水準。另一用戶@liuker生成的恐怖短片則通過精準的空間布局與燈光設計,成功營造出壓抑氛圍,證明AI工具已能駕馭復雜敘事場景。
行業轉型的驅動力源于市場需求變化。早期AI視頻產品多以技術展示為主,而今營銷、短劇及自媒體領域對高效創作工具的需求激增,推動平臺向全流程生產力工具演進。Sora 2在此方面的升級具有代表性:其物理引擎可模擬液體流動與織物飄動的真實軌跡,音畫同步技術實現多語言口型匹配,多鏡頭銜接邏輯也得到強化。但該平臺仍存在“黑盒式”輸出的局限——用戶需等待完整生成結果,難以干預中間環節,這在商業創作中可能導致高昂的修改成本。
相比之下,商湯Seko通過“可控式閉環”設計解決了這一痛點。該平臺支持自動劇本拆解、分鏡生成及角色一致性控制,用戶可對分鏡畫面進行局部修改、元素添加或重繪。用戶@豆芽AI筆記本創作的短劇中,角色形象在鏡頭切換中保持高度一致,證明其技術已能滿足商業級制作需求。更關鍵的是,Seko將復雜技術封裝為自動化流程,用戶無需調試參數或依賴第三方工具,即可實現從創意到成片的完整創作。
兩大平臺在降低創作門檻方面均取得突破。Sora 2通過Cameo功能允許用戶創建數字分身并植入任意場景,Seko則通過多模型集成策略提供更靈活的風格控制。后者集成了日日新、即夢等主流生圖模型,用戶可根據劇本需求選擇不同模型,確保角色形象與光線風格的連貫性。這種設計在用戶@不會畫畫的美術生創作的英文短劇中得到驗證——背景音樂、鏡頭轉換與敘事節奏高度契合。
創作可控性成為Seko的核心優勢。該平臺采用“先靜后動”的生成流程:首先根據用戶創意生成靜態分鏡序列,經確認后再通過自然語言指令調整細節,最后一鍵轉為動態視頻。這種設計允許用戶逐幀檢查畫面內容,直接要求“替換背景為咖啡廳”或“將小羊換成牧羊犬”,系統能精準執行修改。近期上線的SekoTalk功能更支持多人多語言對口型生成,即使快速說唱場景也能保持音畫同步。
商業化落地層面,Seko通過成本優化與開放策略構建競爭優勢。據用戶反饋,其將單分鐘動畫制作成本從傳統方式的數萬元降至千元級別,降幅超99.5%。這一改變使中小企業和個人創作者得以接觸專業級制作工具。上線僅一個月,Seko已吸引超10萬名創作者,生成內容突破50萬條。與之形成對比的是,Sora 2仍采用邀請制且未免費開放,其生成內容在社交平臺的版權爭議也持續發酵。
技術路徑的差異反映在產品定位上。Sora 2強調端到端的高質量輸出,而Seko更注重生成過程的自主性與可控性。這種差異在用戶@林龍創作的AI短片中體現明顯:該作品通過鏡頭變化完整呈現拯救公主的故事,并融入逼真特效,證明AI工具已能駕馭復雜敘事。Seko的多模型集成策略進一步拓展了創作可能性,未來若接入Sora 2等外部模型,或能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當前AI視頻行業的競爭焦點已轉向實用價值。Sora 2與Seko共同推動的“成片智能體”概念,正在破解視頻生成普及的技術難題。商湯Seko通過創作可控性與商業普惠性,將這一愿景轉化為可落地的解決方案。其開放策略與成本優勢,不僅降低了AI視頻創作的門檻,更重新定義了技術普惠的邊界——當工具真正服務于創作者需求時,技術革新才能轉化為持續的行業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