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5000公里的滬疆青少年交流活動近日在上海閔行職業技術學院拉開帷幕。75名來自新疆喀什地區澤普縣的中學生走進校園,參與以“AI助研,閔澤同行”為主題的“祖國情·中華行”研學活動,在科技與文化的交融中感受職業教育魅力,共筑民族團結情懷。
活動由上海援疆澤普分指、澤普縣教育局與閔職院聯合策劃,將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入職業教育場景。閔職院副院長隋明介紹,課程設計聚焦“AI+職教+非遺”三位一體模式,通過專題講座、實踐操作和文化體驗,幫助新疆學子在真實技術場景中提升科技素養,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在“雙腦時代:當人類智慧遇見機器智能”專題講座中,人工智能課程負責人金曉磊以“AI四象限框架”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人機協同邏輯。她強調:“掌握提問技巧、提升知識轉化能力、培養協作思維,是新時代青少年適應智能社會的關鍵素養。”現場互動頻繁,學生們踴躍提問,展現出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濃厚興趣。
實踐環節分為兩組同步展開。一組學生參與“AI+教育機器人編程與調試”項目,依托閔職院與上海鯨魚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校企課程,系統學習機器人架構、PID算法及多傳感器開發知識。通過實操訓練,學生們逐步掌握技術要領,在工程思維與算法創新的融合中,培育科技報國的使命感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另一組學生則投身“AI+非遺盤扣設計制作”體驗活動。課程詳細拆解了盤扣制作從面料上漿到裝裱的13道工序,并引導學生運用AI技術對傳統紋樣、結構形態進行數字化分析。在挖掘美學規律與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學生們嘗試設計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審美的盤扣新樣式,實現科技賦能與非遺傳承的有機融合。
活動當天,上海援疆澤普分指教育事業組組長、澤普縣教育局副局長陳偉峰與閔職院副院長隋明共同為閔澤“大思政”實踐教育基地揭牌。該基地將依托閔職院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非遺傳承等領域的教學資源,構建“線上萬里同研+線下沉浸體驗”的長效協同育人模式,推動兩地教育協作從短期交流邁向機制化、平臺化發展。
澤普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研學是閔澤教育協作的深化實踐。未來將進一步引入閔行優質職教資源,支持本地開展人工智能啟蒙與科技素養教育,推動教育援疆從“短期互動”轉向“長期賦能”,為新疆青少年成長注入新動力。
返程前,澤普學生們紛紛留下感言:“我要把AI課上學到的知識帶回學校,教給更多同學”“閔行的老師說我們是‘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才最溫暖”……這些樸素的話語,成為民族團結最生動的注腳。滬疆兩地正以教育為紐帶,以人工智能為引擎,攜手書寫東西部協同育人、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