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期間,生態海底著陸器(Lander)的布放與回收任務成為關鍵環節。當考察隊在北極晴朗無霧的天氣中展開最后一套Lander回收作業時,原本預計兩小時完成的計劃卻演變為一場持續十余小時的“極限挑戰”。
搭載多參數水質儀、海流計及高清攝像設備的Lander,肩負著監測北極海底溫度、鹽度、葉綠素濃度等12項環境參數的重任。這些數據對于研究海冰消融背景下底棲生物群落響應機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7月6日從上海啟程的“雪龍2”號科考船,在完成4套Lander布放后,于9月11日啟動最后一套設備的回收工作。
上午9時,值班駕駛員祝鵬濤將科考船精準停泊在預定坐標點。負責回收的工程師任健啟動聲學釋放裝置,然而連續兩小時的信號搜索均無果。這臺價值超百萬元的設備不僅承載著珍貴科研數據,更關聯著整個科考項目的完整性。“當時甲板上的空氣幾乎凝固,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壓力在蔓延。”參與作業的水手長付耀奎回憶道。
面對船時緊張與設備失聯的雙重壓力,考察隊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生態系統調查隊副隊長郝鏘透露,團隊與國內專家通過衛星電話展開三輪遠程會診,最終決定采用“坐標擴展搜索法”——以原布放點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公里進行網格化排查。這個調整為后續突破帶來了轉機。
當晚20時,完成其他科考任務的“雪龍2”號重返作業區。此時北極已進入極夜,漆黑的海面給操作帶來極大挑戰。聲學接收器入水僅12分鐘,左舷方向突然傳來激動人心的反饋:“發現目標!距離272米!”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釋放器電池電壓不穩,必須在電量耗盡前完成操作。
經過緊急研判,考察隊決定等待黎明。這個選擇意味著要承受設備沉沒的風險,但能確保回收時的可視條件。次日凌晨2時,當第一縷晨光出現時,任健再次按下釋放鍵。這次,橘紅色浮球如期浮出水面,但新危機接踵而至——連接浮球與設備的纜繩突然斷裂。
“就像釣魚時魚線斷了,但魚鉤還掛在魚嘴上。”參與救援的實驗室主任沈悅形容當時的驚險。所幸拋鉤成功鉤住設備,經過18分鐘緊張作業,Lander終于在3時50分被吊上甲板。這套重達380公斤的精密儀器,此時距離沉入200米深的海底僅剩最后一道保險。
這場持續18小時的回收行動,創造了北極科考史上設備失聯后成功找回的紀錄。完成最后作業的“雪龍2”號隨即調整航向,于9月26日載著寶貴科研數據返回上海港。參與作業的駕駛員胡天賜感慨:“從絕望到狂喜,這種跌宕比任何電影都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