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核能領軍企業法馬通近日宣布,已與意大利新技術、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署(ENEA)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攜手研發適用于月球極端環境的核裂變反應堆技術,為未來月球基地提供穩定能源支持。這一合作標志著歐洲在太空核能領域邁出關鍵一步,旨在通過技術創新突破月球長期生存的能源瓶頸。
法馬通與ENEA簽署月球核反應堆合作備忘錄(ENEA官網圖)
根據協議,雙方將重點攻克三大技術難題:一是優化核燃料配方,提升反應堆在極端條件下的效率與安全性;二是研發能承受太空輻射、微隕石撞擊及極端溫差的新型材料;三是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輕量化、高可靠性的反應堆部件。法馬通強調,核反應堆的耐久性與獨立性使其成為月球長期駐留的理想能源方案,尤其在長達14天的月夜期間,可替代受光照限制的太陽能系統。
意大利在月球能源領域布局已久。2024年,該國航天局啟動“塞勒涅”項目,由ENEA牽頭研發小型核裂變反應堆。作為國家級科研機構,ENEA此次與法馬通的合作將整合歐洲在核工程與航天材料領域的優勢資源。法馬通指出,此舉不僅將增強歐洲在太空核能領域的技術儲備,更為人類重返月球及后續火星探測任務奠定能源基礎。
全球范圍內,核能已成為月球基地能源供應的競爭焦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年8月宣布,計劃在2030年前部署100千瓦級月球核反應堆,但專家質疑其時間表過于激進。當前技術面臨多重挑戰:從核燃料低溫啟動、輻射防護設計,到低重力環境下的熱管理系統,均需突破現有工程極限。空間核反應堆的歷史事故也引發對安全性的持續關注。
中國航天領域專家分析指出,月球兩極永久陰影區、火星塵暴等極端環境,使得傳統太陽能與化學燃料難以滿足長期任務需求。核反應堆電源憑借不依賴光照、功率范圍廣(千瓦至兆瓦級)、儲能密度高等優勢,成為深空探測的關鍵技術。然而,其研發需整合核工程、航天器設計、電力轉換等多領域能力,目前尚無單一機構具備全鏈條技術。
在國際合作層面,月球核能研發呈現多極化趨勢。截至今年4月,中國發起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已吸引17國及國際組織參與,建設分兩階段推進: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2045年前實現拓展型。該科研站將具備地月往返、能源供應、月面科考等綜合能力,支持多學科長期研究。
俄羅斯亦加速布局月球核能。2024年,俄國家航天集團透露將與中國合作,于2033至2035年間在月球建造核電站。今年5月,中俄簽署合作備忘錄,明確核電站將為國際月球科研站提供能源支持,助力測試長期無人操作技術,為人類月球定居鋪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