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航天局與國家原子能機構近日聯合宣布,基于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采集的月壤樣本,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月球背面月幔溫度較正面更低。這一發現為理解月球“二分性”現象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地球科學》。
研究由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牽頭,聯合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科研團隊共同完成。這是繼2022年發現新礦物“嫦娥石”后,核工業與航天領域跨學科合作的又一重要突破。科研人員通過分析嫦娥六號帶回的玄武巖樣本,發現其結晶溫度約為1100℃,較月球正面樣本低約100℃。進一步計算表明,月球背面月幔潛能溫度約1400℃,低于正面的1500℃。
月幔作為月球最大的內部結構,其溫度差異直接影響月球演化歷史。研究團隊采用“單斜輝石單礦物溫壓計”“單斜輝石-熔體平衡溫壓計”等四種獨立方法,對樣本中單斜輝石、斜長石等礦物進行成分分析,結合巖石學模型模擬,最終得出一致結論。衛星遙感數據對月海玄武巖區域的化學成分分析也驗證了這一結果,顯示背面月幔溫度較正面低約70℃。
中核集團研究團隊成員李婷透露,嫦娥六號月壤樣本較嫦娥五號更為細碎,部分看似完整的巖屑內部存在大量裂隙,增加了目標礦物篩選的難度,工作量較此前翻倍。盡管如此,團隊仍通過精細分析揭示了月球深部的溫度特征。
月球“二分性”現象表現為正背面在地形、元素分布及巖石特征上的顯著差異。例如,月球正面地勢相對平坦,月海覆蓋面積達30%以上,且放射性元素含量較高;而背面則布滿溝壑與懸崖,月海面積不足2%,元素分布更為貧瘠。科學家認為,這種差異可能與月球形成初期的撞擊事件或內部熱演化過程密切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