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老牌硬件評測媒體PC Games Hardware(PCGH)近日以一場橫跨16年的顯卡性能馬拉松,為成立25周年獻上特殊賀禮。這場涵蓋180款顯卡的評測工程,從2009年的AMD Radeon HD 5870到尚未正式發布的NVIDIA RTX 5090,完整呈現了GPU技術的演進軌跡。
評測團隊采用經特殊調校的i9-14900KS測試平臺,試圖最大限度消除CPU性能對顯卡的制約。盡管如此,在運行《賽博朋克2077》等現代3A大作時,仍能觀察到處理器對高端顯卡的潛在限制。這種硬件層面的博弈,在HD 5870與RTX 5090的對比測試中尤為明顯——前者作為首款支持DirectX 11的顯卡,其性能表現僅為后者的1/37。
數據圖表揭示了顯卡架構的革命性變遷。AMD陣營從Terascale到GCN的跨越,帶來了著色器效率的質的飛躍;而GCN到RDNA的轉變,則通過重新設計計算單元,使能效比提升達40%。NVIDIA方面,Kepler架構的功耗問題在Maxwell時代得到根本性解決,其推出的GM204核心將每瓦特性能推至新高度。
顯存容量的演進軌跡同樣引人注目。2009年主流的1GB顯存,到2015年擴展至4GB,而當前中端顯卡已普遍配備8GB顯存。測試數據顯示,運行《古墓麗影:暗影》時,4GB顯存機型在4K分辨率下頻繁出現幀率波動,而16GB顯存的RTX 4080則能穩定維持60幀以上表現。這種變化折射出游戲開發對硬件資源需求的指數級增長。
架構創新方面,RDNA 2引入的Infinity Cache技術成為關鍵突破。該設計通過128MB高速緩存,使AMD顯卡在保持256位顯存總線的同時,實現與競爭對手4096位總線相當的帶寬效率。這種設計哲學在RDNA 4架構中得到延續,其改進的光線追蹤單元使實時光追性能提升達60%,盡管在傳統光柵化方面的提升幅度收窄至25%。
市場格局方面,Intel的回歸為顯卡市場注入新變量。其Arc系列經過三代迭代,從初代A380的入門定位,發展到如今A770對主流市場的沖擊。測試顯示,這款搭載32個Xe核心的顯卡,在《塵埃5》等DX12游戲中,性能已接近RTX 3060的90%,展現出后發者的技術追趕能力。
這場橫跨世紀的評測工程,不僅記錄了GPU性能的幾何級增長,更揭示出硬件發展的深層邏輯:當晶體管數量增長觸及物理極限,架構創新與顯存技術的突破,正成為推動行業前進的新引擎。從HD 5870的10.4億晶體管到RTX 5090的760億,數字背后是工程師對性能極限的不懈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