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科學院院長、著名古生物學家斯科特·桑普森博士近日在上海完成了一場特別的“恐龍之旅”。這位因主持美國公共廣播協會(PBS)兒童節目《恐龍列車》而廣受全球青少年喜愛的科學家,在參觀上海自然博物館“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后興奮地表示:“研究中國恐龍多年,這次終于親眼見證了這些改變人類認知的化石,我已經在規劃下一次中國行程。”
作為古生物學領域的權威專家,桑普森此次中國之行肩負雙重使命:在“中國恐龍:從科研探索到科學教育”國際研討會上,他以《重構恐龍的意義》為題發表演講,并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正與上海科技館等機構洽談合作,計劃將中國恐龍大展以創新形式引入美國。這位64歲的科學家保持著令人驚嘆的活力,他笑稱自己“從未真正長大”,而這份童心或許正是他投身恐龍研究數十年的秘訣。
中國恐龍化石的獨特價值讓桑普森尤為激動。他指出,全球已發現的1400種恐龍中,中國獨占約350種,更關鍵的是,這里保存著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關鍵證據。“徐星等中國科學家的研究證明,自然界曾用恐龍進行多次‘飛行實驗’,最終誕生了現代鳥類的飛行模式。”桑普森強調,當前多數博物館將恐龍與鳥類分開陳列的做法“割裂了生命演化的真實脈絡”,而中國擁有的化石證據能完整講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故事。
面對珍貴的模式標本(物種命名的標準參照),桑普森提出創新解決方案:通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在美國復原中國恐龍及其生態系統的全貌。“這樣既能保護化石,又能讓美國公眾‘觸摸’到這些科學瑰寶。”他透露,技術團隊已開始研發相關項目,計劃用數字手段還原從恐龍到鳥類的演化過程。
除了專業領域,桑普森對上海的“海綿城市”建設也表現出濃厚興趣。他觀察到,上海通過濕地和口袋公園儲存雨水、調節旱澇的做法,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舊金山完全可以借鑒這種理念。”這位科學家總是善于從不同領域汲取靈感。
作為科普教育的倡導者,桑普森對城市化帶來的“自然疏離癥”深感憂慮。“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走出家門,如果從未親身感受自然,又怎會關心未來的環境?”他提出“以技術對抗技術”的策略:利用可視化技術展示地域的過去與未來,開發能識別生物并錄入數據庫的手機應用,讓公眾在欣賞自然的同時參與科學研究。
人工智能的發展更讓桑普森看到新可能。他介紹,加州科學院與谷歌合作開發的AI鳥鳴識別裝置,可24小時自動記錄并分析鳥類數據,科學家無需親臨現場就能獲得完整的物種名錄。“技術能打開‘時間維度’,幫助人們理解自然的變化。”他強調,博物館應成為科技與科研成果的傳播樞紐,“不僅要啟發思維,更要觸動心靈,最終推動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