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固態電池領域動態頻發,引發廣泛關注。盡管新品不斷發布,但全固態電池距離大規模應用仍有較長時間。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顯示,全固態電池預計2030年實現小規模應用,2035年有望在全球大規模推廣,屆時其綜合性能、成本和環境適應性將更符合消費者需求。

在10月23日舉行的2025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大會上,欣旺達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徐中領發布了聚合物固態電池新品“欣·碧霄”,這是欣旺達第一代全固態電池產品,能量密度達400wh/kg。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CSO梁銳表示,全固態電池樂觀估計2030年以后可能小批量生產,且會與液態鋰電池長期共存。他指出,日本和美國企業曾宣稱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產業化,這過于自信,固態電池不可能大規模取代液態鋰電池,就像鉛酸電池歷經100多年仍在應用一樣。
為避免市場混淆半固態電池和固態電池,相關主管部門正在醞釀新文件,擬將“半固態電池”統一命名為“固液電池”。半固態電池是部分添加液態電解液的電池,是通往全固態電池的過渡方案。業界對半固態和全固態有明確區分,“半固半液”方案稱“半固態電池”,液態電解質更少、更接近全固態的稱“準固態電池”。與當下新能源汽車普遍采用的鋰離子電池相比,固態電池具有安全性更高、能量密度更高、使用壽命更長、充電速度更快等優勢。
不同機構和專家對全固態電池量產時間有不同預測。今年2月,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相關負責人稱,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預計2027年全固態電池開始裝車,2030年實現量產化應用。在今年第二屆中國全固態電池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預計,基于硫化物電解質的第一代全固態電池2025年至2027年量產,能量密度達400瓦時/公斤;第二代產品2027年至2030年量產,能量密度提升至500瓦時/公斤;第三代產品2030年至2035年推出,目標能量密度突破600瓦時/公斤。
在固態電池續航方面,我國取得重大突破。多家主流媒體報道,我國科學家攻克全固態金屬鋰電池的“卡脖子”難題,使固態電池性能大幅提升。此前100公斤電池最多支持500公里續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東風汽車官方發文稱,其作為“國家隊”,持續推進固態電池技術研發和產業布局,已取得一系列成果。目前,東風汽車構建了自主可控的固態電池供應鏈體系,掌握電解質、隔膜、原位固化等核心技術,形成240Wh/kg、350Wh/kg固態電池產品,最高續航里程成功突破1000公里。

電池充放電依賴鋰離子在正負極間“往返跑”,鋰離子如同“外賣小哥”,固態電解質是“高速公路”。常用的硫化物固體電解質硬度高、脆如陶瓷,金屬鋰電極軟如橡皮泥,二者貼合時界面坑洼,影響電池充放電效率,這是固態電池未廣泛走向市場的原因。如今,我國多個科研團隊取得三大關鍵技術突破,有望解決固固界面接觸難題,打通續航瓶頸。
一是“特殊膠水”——碘離子。電池工作時,碘離子會順著電場跑到電極和電解質接口處,吸引鋰離子,填補縫隙和孔洞,使電極和電解質緊密貼合,突破全固態電池實用瓶頸。二是“柔性變身術”。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的科學家用聚合材料為電解質打造“骨架”,讓電池像升級版保鮮膜一樣抗拉耐拽,彎折2萬次、擰成麻花狀都完好無損。在柔性骨架中加入“化學小零件”,可提升電池儲電能力86%。三是“氟力加固”。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電解質,氟的“耐高壓本事”強,電極表面的“氟化物保護殼”能防止高電壓“擊穿”電解質。該技術使電池在滿電狀態下經針刺測試、120℃高溫箱測試都不會爆炸,確保安全和續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