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雷軍第六次站在年度演講的舞臺上。盡管此次演講以“改變”為主題,但這位小米掌門人的講述風格依舊延續過往。在長達一小時的演講中,他詳細講述了小米在造芯與造車領域的探索歷程。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臺下聽眾逐漸顯露出審美疲勞的跡象,最初的共鳴逐漸被稀釋。
拋開演講本身,小米近年來的“改變”并非停留在口號層面。從手機業務這一基本盤來看,小米正經歷著創業以來最深刻的自我革新。這種轉變在當天發布的旗艦系列小米17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小米17發布前,雷軍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宣稱“全面對標iPhone,正面迎戰”。這并非他首次提出類似目標,早在2021年,小米就已明確將蘋果作為追趕對象。經過四年的發展,小米旗艦系列的市場表現給出了答案:通過小米13、14、15三代機型,小米成功塑造了“小屏旗艦”的產品定位,在用戶心智中占據一席之地。更難得的是,連續三代旗艦機型均未出現重大失誤。今年二季度,小米在國內4000-5000元價位段的市場份額達到24.7%,躍居首位,而2021年同期這一數字僅為11.4%。
但旗艦系列的成功并未帶動整體手機業務ASP(平均售價)的提升。今年上半年,小米手機的ASP甚至出現小幅下滑。這或許與“小屏旗艦”戰略的潛力接近天花板有關——在換機周期延長的背景下,原有用戶群體已接近飽和,亟需通過戰略調整吸引新用戶。
小米17系列的轉變在Pro機型上體現得尤為突出:首次引入“背屏”設計。對于核心用戶群體“米粉”而言,這一功能可能缺乏吸引力,甚至有人認為后置顯示模組占用了電池空間——基礎版小米17的電池容量因此達到7000mAh。從功能性角度看,背屏支持的接打電話、音樂控制、航班信息展示等功能實用性有限,確實容易被歸類為“雞肋”配置。
但背屏設計另有深意:作為后置攝像頭的取景窗,以及支持個性化壁紙展示,這兩項功能對年輕時尚人群和女性用戶可能具備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小米17并非“玩票”性質的產品。與2017年魅族Pro 7搭載的背屏不同,當時用戶需手動點擊喚醒才能操作,違背了交互邏輯;而如今產業鏈已發展出“息屏常亮”技術,背屏可成為個性化表達的新方式,例如通過生成式AI將寵物或人物照片轉化為動態壁紙。
在創新的同時,小米17系列仍保持了數字系列“水桶機”的特性。以Pro機型為例,盡管搭載背屏,但影像模組仍保留了體積較大的潛望式長焦鏡頭,電池容量較上代機型小米15 Pro甚至有所提升。
在芯片領域,小米17系列全系采用高通第五代驍龍8至尊版,未搭載自研玄戒O1芯片。這一選擇并不意外:一方面,玄戒O2的性能參數僅對標上代SoC平臺,若在小米17上使用可能面臨“發布即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臺積電3nm工藝制程產能緊張,暫時難以分配更多資源給小米。
但小米的自研芯片計劃并未停滯。雷軍在演講中明確表示,小米造芯是長期戰略,并透露“自研手機SoC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投入五百億”。這一決心或許源于芯片團隊的超預期表現:第三方測試顯示,玄戒O1的“性能核”能效在SPEC 2017套件上已接近驍龍8Gen 5,“能效核”表現甚至更優,盡管CPU主頻和GPU性能仍與主流平臺存在差距。
玄戒O1的完成度改變了業界對小米研發能力的認知。更值得關注的是,小米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顯著提升:此次第五代驍龍8至尊版的“首發權”被小米收入囊中,這種在芯片發布當天即召開新機發布會的操作,此前難以想象。隨著“雙芯”戰略的推進,旗艦SoC領域“贏家通吃”的格局或許將被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