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巨頭亞馬遜正加速推進自動化進程,計劃在未來數年內將75%的運營流程交由機器人完成。這一戰略若得以實施,預計到2033年將減少超過60萬名美國本土藍領工人的雇傭規模,引發對就業市場結構性變革的廣泛關注。
作為全美第二大雇主,亞馬遜當前擁有近120萬名員工,其中倉儲物流部門占據重要比例。公司高層在向董事會提交的報告中明確表示,盡管預計到2033年商品銷量將實現翻倍增長,但通過部署機器人技術,有望避免同步擴大人力規模。自動化團隊測算顯示,僅2027年前就可減少16萬新增崗位需求,每件商品的處理成本預計降低30美分。
這場變革的雛形已出現在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的最新倉儲中心。該設施自去年啟用以來,部署了上千臺協作機器人,使人工需求較傳統倉庫減少四分之一。隨著更多機器人投入使用,預計明年員工規模將縮減至原有水平的一半。亞馬遜計劃將這種設計模式推廣至40個物流中心,其中亞特蘭大周邊一處現有4000名員工的設施,改造后可能減少1200個崗位,同時增加臨時工比例。
公司發言人對此回應稱,部分設施在引入自動化后實際出現了員工增長,并強調正在為年末購物季招聘25萬名季節工,但未說明臨時崗位的具體占比。內部文件顯示,自動化項目成本已被壓縮至不足100億美元,而2025-2027年間預計可節省126億美元支出。
這場自動化革命的源頭可追溯至2012年,當時亞馬遜以7.75億美元收購Kiva機器人公司,徹底改變了倉儲作業模式。如今,形似冰球的運輸機器人已取代人工,承擔起數英里范圍內的商品搬運工作。公司全球范圍內部署的機器人數量已達百萬臺,催生出"機器人照料師"等新興職業,要求一線員工掌握更多工程技術知識。
麻省理工學院自動化問題專家達龍·阿西莫格魯指出,亞馬遜在自動化領域的突破具有示范效應。一旦其盈利模式得到驗證,相關技術將迅速擴散至沃爾瑪、聯邦快遞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警告,美國最大雇主之一可能從就業創造者轉變為就業削減者,這種轉變將重塑藍領勞動力市場格局。
面對潛在的社會影響,亞馬遜正在制定應對方案。文件顯示,公司考慮通過加強社區參與塑造"負責任企業"形象,甚至調整術語體系——用"先進技術"替代"人工智能",以"協作機器人"取代"機器人"等表述,強調人機協同關系。不過發言人否認存在術語使用限制,并表示社會活動與自動化戰略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