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第十屆)黨媒網站發展論壇上,“數智驅動 拓展‘智媒+’生態”成為核心議題。6位行業嘉賓圍繞主流媒體如何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創造價值展開深入探討,結合各自實踐分享創新經驗與風險防范路徑。
中國青年網副總編輯王岑予指出,媒體智能化轉型的核心仍在于強化記者“四力”。他以中青社與中青網的變革實踐為例強調:“人工智能是賦能工具而非替代者,專業記者的洞察力、判斷力始終是內容生產的基石。”這一觀點引發與會者對人機協同邊界的深入思考。
人民網移動內容部副主任劉凡展示了“自在”心理疏導大模型的落地案例。通過構建“新聞+政務服務”生態體系,該模型將媒體資源與AI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心理健康領域的精準服務。“媒體既要保持寬度教育屬性,也要探索深度服務價值。”劉凡的分享揭示了主流媒體在垂直領域的創新空間。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特聘首席工程師黃云聚焦語料數據這一關鍵要素。他透露,集團正在建設的“若水”省情語料庫已積累超50億字高質量中文數據,有效緩解了大模型訓練的“數據饑渴”。“中文語料的稀缺性直接影響AI生成質量,媒體機構在區域性數據積累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首席專家鄭義風提出“系統能力激活”理論。他以山東網媒集團實踐為例,構建了包含內容生產、技術應用、數據分析、運營策略的復合生態體系。“解決用戶流失和經營困境的關鍵,在于將技術服務轉化為用戶粘性。”這一觀點為媒體轉型提供了系統化解決方案。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副總編輯王靜介紹了“一體兩翼”發展新格局。通過重構采編、政務服務、輿情服務三大板塊,該網站在傳統業務收縮的情況下,實現政務新媒體業務30%的年增長率。“擁抱AI不是技術崇拜,而是通過智能化手段提升服務效能。”王靜的實踐為地方媒體轉型提供了可復制路徑。
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輯官遠星從財經媒體視角提出“溫度與深度”雙輪驅動理念。他以該媒體AI轉型歷程為例指出:“既要避免高估短期收益的浮躁,也要警惕低估長期影響的保守。財經媒體的智能化應聚焦數據深度挖掘和個性化服務。”這一觀點為專業媒體指明了技術升級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