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技術快速迭代的當下,一家名為非夕的科技企業憑借其首創的“自適應機器人”技術,正在重新定義工業自動化與智能服務的邊界。這種突破傳統工業機器人局限的仿人化設備,通過“力控+AI”技術路徑,實現了復雜環境下的實時感知與柔順操作,為制造業、醫療、食品加工等多個領域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同,非夕的自適應機器人更接近人類的手部操作邏輯。據非夕科技副總裁胡曉平介紹,人類在完成插拔USB接口等精細任務時,往往依賴觸覺反饋進行微調,而非完全依賴視覺定位。這種“手感”與手眼配合的能力,正是非夕技術路徑的核心——通過力位協同控制,讓機器人在非結構化環境中具備類似人類的適應能力。例如,在3C電子制造領域,非夕的機器人已能完成手機生產線核心環節的柔性裝配,其精度與可靠性得到頭部企業驗證。
技術標準的建立為行業規范化發展提供了支撐。2024年9月,由非夕科技參與起草的《機器人自適應能力技術要求》正式發布,并于次年4月實施。該標準首次定義了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中通過力控實現自適應的三大核心指標,填補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空白。胡曉平指出,這一標準的出臺不僅驗證了非夕的技術路線,也為行業上下游協作提供了統一框架。
商業化進程的加速是非夕技術落地的關鍵。自2022年產業化以來,公司營收保持年均200%至300%的增長,產品已在汽車、醫療、服務業等領域實現數千臺規模部署。值得注意的是,近半數客戶在首次采購后持續復購,顯示出解決方案的高性價比與投資回報率。例如,某國際手機品牌在其供應鏈中大規模采用非夕機器人,用于核心生產環節的自動化升級。
全球化布局方面,非夕采取“研發國際化、生產本土化”策略。公司在硅谷、新加坡設立研發中心,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同時將生產與業務團隊集中于國內,確保技術轉化效率。海外市場拓展已見成效:北美市場與特斯拉等企業深化合作,為具身智能企業提供執行機構;東南亞市場則通過創新性解決方案實現成熟落地。目前,海外營收占比達20%,歐洲市場布局也在推進中。
對于行業未來,胡曉平認為,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領域需警惕“技術熱、落地難”的風險。他觀察到,力傳感器、觸覺傳感器等細分賽道正吸引更多企業入局,市場對“力控型機器人”的認可度持續提升。非夕的競爭優勢在于其與產業需求的深度綁定——通過解決實際痛點創造營收,而非依賴概念炒作。這種務實路線使其有望在2025年實現盈虧平衡,為技術商業化提供可持續范本。
從技術突破到標準制定,再到全球化落地,非夕的實踐揭示了智能機器人發展的關鍵路徑:以仿人化能力為核心,通過標準化推動行業成熟,最終在真實場景中實現價值閉環。隨著力控技術的普及,機器人從“替代簡單勞動”向“解決復雜問題”的躍遷,或將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